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宇浩
“一张饼、一条河、一座城、一个人和那一个时代……”,这是此前文学这条“赛道”关于海飞小说《苏州河》的形容,直到昨晚我坐进杭州剧院,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同名改编话剧,脑子里又多蹦出一个感受——“一部奈飞范儿的悬疑剧好像被搬上了舞台”。
说实话,之前《苏州河》的书我只看了2/3左右,后来因为工作忙就被迫“弃阅”了。印象中,那是一部非典型性的谍战小说,比传统谍战小说少了些“班味”,多了几分悬疑的浓度,是我喜欢的调调。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难想象出,这样一个命案与谍战并行的故事,搬上舞台后,怎样让人坐得住、看得懂?
没想到,开场不到10分钟,我就被一把扔进了苏州河上空的层层迷雾中。三起命案,蒙太奇式地闪回呈现,干脆利落地向观众心里输出了一堆问号,这种紧凑感,竟然直接让我想起了前阵子刚刷完的奈飞神剧《神探福斯特》和BritBox的烧脑英剧《喜鹊谋杀案》。
从张静秋被割喉,再到郑金权和汤团太太相继神秘被杀,剧中,这三起命案的侦破过程,一直从新中国解放前延伸到了解放后。这就很有意思了,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老悬疑迷来说,这种“钩子”一出,内核哪能再稳定得了?一个个早已化身“卷福”跟着剧情往下走了。
对比原著文字,其实导演在话剧舞台上,又把悬疑氛围“赋能”放大了一把,每一幕转换都如同解开一个谜题的碎片,害得观众手机都没空掏出来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看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一张巨大的网”,这是案中案,谍中谍啊!三起命案背后,在刀尖上行走的地下党和特务之间的暗战,才是最大的那个“案”!这不,奈飞悬疑剧的深度爽感又来了一波……
有一说一,海飞写了个好胚子,但话剧《苏州河》填上去的血肉、重塑的灵魂,无论对于有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说,也绝对是上了大分的。
另外,话剧《苏州河》时不时会让我脑瓜子“嗡嗡”的,还有它的腔调感。
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海飞曾说,《苏州河》是自己最舍不得动笔的一部作品,而成稿也确实保持了海飞一贯的写作风格,用细腻的笔触将故事娓娓道来,有种“水雾弥漫”的感觉。
比如他写陈宝山在上海的出场“就像一幅被风刮起的油画一样”、写苏州河“整条河都被秋雨淋湿”……就是有种与时代相融且富有诗意的质感。而从书页跳到舞台上,我的感觉就是,这种“质感”转了一道格式,成了满满的腔调。
无论是剧中人物的对话、服饰,还是那些不经意间提及的小吕宋、培罗蒙、《夜上海》、沪江理发店、糖炒栗子麦乳精等元素,都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当年的十里洋场。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年轻观众有机会一窥那个年代的独特风情。
除了台词,舞美的腔调感营造,更是叠了几层buff。
刚开场,其实我一下子没看明白,舞台上方那些挂下来的是啥玩意,后来才发现是上海的摩登大楼,是外滩的“大本钟”,仿佛将整个上海滩颠倒了过来,也巧妙隐喻了当时的压抑气氛与重重疑云。
而舞台中央,则巧妙设置了三条高低错落的轨道,让街灯、长椅、天台、公安局门牌等布景,可以随时丝滑切换。
倒悬的“一纵”,加上轨道的“三横”,就像玩乐高积木一样,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感,带观众畅游旧上海的风情画面。每当场景变换,我都忍不住惊叹于舞美设计师的巧思和创意,这种视觉冲击力,无疑也是对传统话剧舞台的一次大胆革新。
因为是第一次看,零零碎碎且并不太系统的感受,我也只能暂时聊这么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整场演出,我好像手机只掏出来过一次(就怕跟不上陈宝山的探案节奏)。如果有机会能二刷,我也会毫不犹豫再花上两个小时,跟随这部“搬上舞台的奈飞剧”,沉浸于那个充满悬疑和旧梦的世界里。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话剧《苏州河》简介——
由浙江演艺集团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出品,浙江演艺集团杭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由原著作者海飞担任编剧,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两次中国话剧“金狮导演奖”获得者钟浩执导,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戴劲松担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曾参与设计了《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灯光设计任冬生担任视觉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