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些已灭绝的动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10 15:32:57

▌夏安

《亲爱的野兽:在灭绝时代为生命而战》[美]米歇尔·奈豪斯著刘炎林林纾译北京联合出版社

在广袤的大地上,曾生活着一种体形庞大、身披铠甲、头生尖角的巨兽——中国犀牛。它们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中国犀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它们在中国是相当普遍的动物。商代的铜尊上雕刻着逼真的犀牛形象,显示了犀牛在当时的广泛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犀牛的数量逐渐减少。到了周代,黄河流域的犀牛和大象逐渐消失,而在江淮流域,它们仍然广泛存在。两汉时期,对犀牛角的猎捕受到了严格的管制。2000年前,犀牛就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到了唐代,犀牛已经在北方与南方几乎绝迹,成为极为罕见的物种。然而,唐代官员却流行在腰带上别一种犀牛带銙,这使得犀牛饱受捕杀。明清时期,犀牛在中国已经极为罕见,仅在云南尚有零星残存。

进入20世纪,中国犀牛的处境愈加糟糕。国际市场上犀牛角的价格大幅上涨,刺激了一轮疯狂的偷猎。猎人的枪械和陷阱成为犀牛的最大敌人。与此同时,犀牛角的非法交易在暗中进行。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禁止犀角交易,但总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企图走私犀角以谋取利益。1916年,中国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丧生。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也命丧黄泉。至此,中国犀牛彻底灭绝。

中国的动物保护还未觉醒之前,中国犀牛就已经灭绝了,就如同今日称河南为“豫”,但我们却不见大象的身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着一尊精美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但我们却不知道犀牛曾遍地都是,成为先秦古人最常见的野生物。21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物种的灭绝速度也随之加快,栖息地被破坏、商业猎杀、环境恶化使无数物种正走向灭绝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生物学家、记者米歇尔·奈豪斯以物种保护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事件串起一段全球保护史,写出了这本《亲爱的野兽:在灭绝时代为生命而战》。

从物种的命名到《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等自然随笔的出版,从拯救美洲野牛到抵制鸟羽饰品,再到今天在更大范围内为保护生命而做出的努力,米歇尔·奈豪斯以充满激情和智慧的笔调追溯了物种保护运动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生物学家和有志之士不遗余力地投入保护运动中,试图拯救人类导致的濒临灭绝的物种。

在《亲爱的野兽》一书中,物种保护的历程被细腻地勾勒,展示出了现在生态所面临的困境。半个世纪以来,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竟惊人地下滑了73%,这一数字背后,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索取与环境的不断破坏。在20世纪后,生物面临着人类现代化发展的问题,这似乎是一道难解的问题,现在无数生物学者都在围绕着这道题打转。但20世纪前,人类在生物问题上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认知过程,从淳朴的情感中生出动物保护的意识。

美洲平原野牛粗略估计在18世纪初约有两千万到三千万头,如果首尾相接这些野牛足可以绕赤道一圈。在一些探险家的记录中,北美地区的野牛一望无际似乎把大地染成了黑色。然而,因为商业猎杀和土地开发,野牛的数量从千万锐减至几百头而濒临灭绝。那时正是人们对于物种灭绝这一新课题产生好奇的时代,书中提到对于野牛遭到屠杀人们在情感上报以同情,但物种灭绝这一概念他们却从来没有过,那时的人们认为物种是静态和持久的,因为并没有人关注过物种会灭绝这种事。后来通过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对大象、猛犸象和乳齿象化石的研究,才证明物种并非永恒不灭,而是会灭绝也曾灭绝过。可惜当时人们并没有这个意识。

奈豪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尤其是对物种保护发展的讲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从无知到有认知,再到刻意人为中间的思想变化。

约翰·缪尔以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担忧,积极倡导国家公园的建立,以保护美国西部的壮丽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他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等著名国家公园的成立,为后来的自然保护运动树立了典范。蕾切尔·卡森以其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引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她的作品不仅推动了农药使用的限制和环保法规的制定,还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深刻思考。正是他们的一项一项研究,一点一点努力,才让物种与环保的概念逐渐进入现代化不可绕开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的观念悄然转变。动物不再被视为人类的附属或工具,而是拥有独立价值与权利的生命存在。这一观念的革新,催生了动物福利与权利运动的蓬勃发展。科学家、生物学家的不懈探索与奋斗,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物种濒危的根源与生态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了坚实依据。他们还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运营,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与执行。

尽管人们在物种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物种灭绝的速度仍在加快。奈豪斯在书中反复呼吁: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责任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不要让这些曾经与人相伴的生物逐步走向灭绝,最后只是留下一段令人叹息的历史。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