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武汉市在籍驾驶人从225万增长至523万,机动车保有量从113万跃升至434万。
“电子监控执法系统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中,对提升交通安全、有序、畅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规范化、标准化不足的问题。”
今年,武汉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会副主委、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杜志刚建议,对于违章率、违法率异常高的道路路段进行整改,以将违法率、违章率控制在较低范畴。
▲武汉市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会副主委、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杜志刚。
电子监控系统执法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存在哪些典型问题?杜志刚注意到,一方面,目前存在部分地区非现场电子执法设备不足,部分地区设备配置过载,使得某些违法行为难以被捕捉,而有些地方执法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部分存在以罚代管、合法不合理的情况。如部分高等级道路上长直线(超过1000m)范围不允许变道,导致违法变道现象多发;部分道路较短距离内设置多个限速标志,导致驾驶人落入超速陷阱;如部分道路大货车禁行、限行标志预告性不足,也容易形成超载陷阱;部分道路存在较大的电动车通行需求,但非机动车道缺失,导致大量电动自行车只能侵入机动车道,也导致了机动车对非机动车的擦碰行为,执法合法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影响了法律权威性和公信力。
而且,目前驾驶人的非现场违法信息难以通知到当事人,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部分地区的执法程序存在瑕疵,如证据采集不完整、审核不严格等问题,容易导致执法结果不准确,甚至引发行政争议和诉讼。
杜志刚建议,需要在完善交通工程设施及相关法规基础上,再进行一般性管控,然后再设置电子监控执法系统。以增加交通执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对于违章率、违法率异常高的道路路段进行整改,以将违法率、违章率控制在较低范畴。
同时,在电子监控设备安装前,应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并在显著位置设置明显标识,告知监控范围、原因、目的及法律依据。对于非现场执法记录的信息,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提供查询渠道,确保被执法对象的知情权。建立健全电子监控非现场执法的申诉与复核机制,为被执法对象提供便捷、高效的申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