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揪”出罕见10厘米长息肉癌前病变成功被“阻击”

扬眼 2025-01-11 03:06:03

元旦后,60多岁的孙阿姨(化姓)因为大便偶尔带血丝去做胃肠镜检查,没想到医生却在她的肠道里发现了一个罕见的、长达10厘米累及肛门的巨大病灶。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国强在内镜下成功为她进行内镜下剥离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并保住了肛门,术后病检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离癌变只差一步。

“如果没有张主任的提前发现和精准判断,我不敢想象我未来的生活。”连日来,患者孙阿姨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前不久,她发现自己的大便偶尔带有血丝,但并无其他不舒服症状,在家人的建议下,她前往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国强告诉记者,内镜检查中他发现孙阿姨体内竟然有一个长达10厘米的息肉,并且已经长到肛门,如此巨大的肠道息肉实属罕见。根据经验,他判断这应该是一个侧向发育型肿瘤,且没有癌变,即使出现癌变也是早期癌,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通过与患者家属商量,决定择期进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

手术需要谨慎而仔细。张国强解释,由于患者息肉巨大,占据肠腔3/4周,术中需要从微薄的肠壁上彻底剥离,一旦操作不慎易穿孔,且病灶累及肛缘,极易术中出血,手术难度非常大,为了打赢这场“保肛保卫战”,医院麻醉、护理团队精心配合,历经4个多小时后手术成功结束。

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为大肠表浅型锯齿状腺瘤,局部高级别瘤变,属于癌前病变,这一结果证实了肠胃镜检查时候的判断。张国强说,这个病例充分证明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可以提前发现早期肠道肿瘤并切除干净,否则孙阿姨的病灶一旦延误诊治转成中晚期癌后,她需要接受肠癌切除的同时肛门也无法保住,还需要在肚子上开口造瘘做人造肛门。

张国强介绍,肠道息肉就是肠道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主要与长期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是2厘米以内小息肉,像这种巨大息肉,若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且并发症较多。采用内镜微创摘除术,不用开腹切肠子,创伤小、恢复快,术后24小时即可进食。他说,胃肠镜检查已经成为发现早期胃肠道肿瘤最重要的检查方式,40岁以上需要进行内镜检查,如果有肿瘤家族史的更要注意。另外,如果发现大便带血,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痔疮而掉以轻心,可咨询医生,必要时做个肠镜检查。目前,孙阿姨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已康复出院。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配备进口奥林巴斯290及富士能等高端内镜设备,常规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治疗,擅长胆胰疾病、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诊疗,代表消化内镜标志性技术3E(ERCP、ESD、EUS)均常规开展,技术水平在无锡市内处于领先。

本报记者季娜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