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雅集图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11 15:31:08

▌张鑫

新年伊始,正是亲朋好友相聚之时。在过去,与同道中人雅集畅谈,诗文为乐,是文人墨客重要的活动之一。诗文之外,为雅集活动绘制画卷,也是常见的活动纪念方式。其中,明代画家文徵明便留下了多幅与雅集有关的绘画作品。

1489年,回到吴中地区的文徵明开始跟随沈周学画。当时苏州地区以沈周为中心的文人圈子已经形成,文人之间往往通过雅集的交往,相互交流艺文心得。青年文徵明身处文人圈中,受益于环境熏陶,得以跟随当时最顶级的文人学习诗文书画。他从李应桢学书,从沈周学画,受诗法于都穆,受文法于吴宽。后来,文徵明继承吴中雅集传统,提携晚辈,在以他为核心的文人圈子中,出现了王宠、陈淳、陆治、居节等一大批在书画上造诣非凡的书画大家。

明代文徵明绘《人日诗画图》

明代文徵明绘《中庭步月图》

正月停云笑语归迟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文徵明的《人日诗画图》,此画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初七,画面描绘了文徵明和众多好友齐聚自家停云馆的场景。参加此次雅集的文人有文徵明的友人朱存理、吴次明、钱同爱,门生陈淳及其弟陈津,邢丽文、朱守中、塾宾阎采兰三人邀而未至。这幅画是一幅水墨长卷,画面中绘有茅屋数间,紧邻潺潺溪流,四周竹林树木茂盛,环境甚是清幽。画面中间位置,茅屋中三人环坐于桌前,似乎正在议论学问,一童子在旁侍应。左侧一人正撑伞冒雨跨桥而来。后屋中书籍摆满书架,可见主人是一位博学之人。画家虽然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但是人物与周围清幽秀美的环境相互协调,观者品画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古人雅集娱乐的真实环境,体味到他们在世俗生活中追求隐逸闲适的生活格调。

整幅画没有设色,但是景物层次分明,笔墨简括秀润,点苔浓淡结合,气息儒雅,格调清幽。画幅上钤有作者的“停云生”白文印,此语出自陶渊明的《停云》一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因其自序称“停云,思亲友也”,故后世多用作思亲友之意。文徵明将自己的馆舍命名为停云馆,或许也有此意。文徵明赋诗首倡:

新年便觉景光迟,犹有余寒宿敝帷。

寂寞一杯人日雨,风流千载草堂诗。

花枝未动临佳节,菜饭相淹亦胜期。

春色到今深几许,小山南畔草痕知。

朱存理次韵曰:

人日阴寒花事迟,草堂暂假董生帷。

欣陪雅集何当客,重辱高情先寄诗。

荏苒年光新节物,淋漓春酒旧襟期。

幽怀耿耿那堪写,延伫东风怅所知。

陈淳次韵曰:

西斋笑语得归迟,猎猎东风动短帷。

鼻观清芬参妙篆,宾筵胜事写新诗。

芳樽人日能无负,细雨梅花恰及期。

千载风流文社在,晚生何幸托相知。

另外,钱同爱、陈津、邢参也相继和之。这次雅集的参与者均是文徵明早年几位重要的朋友,形象地反映了他当时的交游圈子和生活状态。如今,坐落于苏州古城区曹家巷的停云馆,早已杳无踪迹,惟有车尘市声不绝于耳。展观此卷,不得不让人动思古之幽情。

惠山茶会悠游林泉

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鋹、汤子朋等数人相约,茶会于无锡惠山。雨过天晴,大家品泉试茗、吟诗唱和之后,文徵明乘兴而作《惠山茶会图》,这幅画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人物共有八人,五主三仆,在一处树石之间搭有一座简陋的茅草井亭,有两位文人围坐在井栏周围,盘腿坐于井亭之中。其中一人静坐,单手撑着上身,侧身观水,另外一人腿上展卷,正在阅读。紧挨着井亭的松树下茶桌上摆放有精致的茶具,桌边方形竹炉上放有茶壶,似乎正在烹泉煮茶。茶桌周围有两童子,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在备器。附近一位文人,似乎刚走到此处,正伫立拱手示意,像是在向井栏边两个文人致意问候。画面右侧,庭后有一处小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上有两位文人一路攀谈,徐徐漫步而来,前面有一书童回首张望二人,似乎在为两人引路。该画采取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的主题,描绘了无锡惠山中一处清幽寂静的处所。画面中的松树尤为夺目,峥嵘峭拔的山石遍布四野,一棵棵青松苍翠欲滴,巨人般昂然挺立于山石之上,显示出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此画采取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山坡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辅以侧锋,具有行书笔意,显示出以书入画的特征。画家用笔纤细,兼有拙味,比如人物的衣纹采取的是高古游丝描。笔墨稳健潇洒,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木和山石的形态也在精细刻画的同时适当加以变形,既工整又具有了装饰的趣味。在设色上,本画青绿、浅绛相互融合,山石敷以石青、石绿,勾线和凹处略加赭石渲染,树干用赭石和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用线条进行复勾,整体色调温润雅致,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审美风格。这种小青绿山水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法,并有新的发明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小青绿山水画的崭新风格。

画卷前有与会者蔡羽的楷书《惠山茶会序》,叙述了此次雅集的过程。蔡羽认为:吾等悠游林泉,虽皆尚未有功名以兼济天下,但却追求着儒家孔子所说“曾点之乐”。卷后蔡羽、汤珍、王宠各自将此次惠山之行前后唱和所得之诗一一录下,词旨妙丽,书法古质,昔贤风流,让人倾慕。清末苏州著名鉴藏家顾文彬见到此作后,评为过云楼文画第一,于此卷拖尾集句题词二阙,并称赞道:“秀润古雅,士气盎然,假令松雪见之,亦当敛手,何况余子!”确实,此图堪称文徵明继承赵孟頫一路文人青绿山水风格的典范之作。

中庭步月冬夜感怀

文徵明五十四岁时,受到工部尚书李充嗣的举荐以贡生入京,经过吏部考核后被授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其间他参与了《武宗实录》和《献皇帝实录》的编撰,并担任皇帝侍讲,虽然每年所受赏赐与一般学士、翰林一样,但他并不满意这项工作,连续申请辞职回归故里。三年后,他终于辞官回家,此后在家中舞文弄墨,不问世事,过起了真正的闲居生活。他在自己的住舍之东盖了一间小屋,其名为“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并“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这两株梧桐的身影,就出现在他著名的画作《中庭步月图》中。

《中庭步月图》今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描绘的是文徵明自京师返回故乡后(1532)一个初冬的月夜。那天晚上,月色如昼,他与弟子朱朗在山房小酌微醉后,便起步中庭,见月下碧桐,流影在地,人境俱寂,遂欣然而乐,命童子烹苦茗饮之,还坐于风檐之下,不觉竟到了三更时分。他不禁想起了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下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名句。兴之所至,灵感迸发,遂下笔不休地赋诗一首:

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褰衣径起踏流水,拄杖荦确惊栖禽。风檐石鼎燃湘竹,夜久香浮乳花熟。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更阑斗转天苍然,满庭夜色霏寒烟。蓬莱何处亿万里,紫云飞堕栏杆前。何人为唤李谪仙,明月万古人千年。人千年,月犹昔,赏心且对樽前客。愿得常闲似此时,不愁明月无今夕。

本画近景部分为坡丛林立的荆棘杂树,两个书童背对站立在杂树丛旁,远远地静候主人谈话、散步。画面右侧为两株高大的梧桐树,一前一后互为映照,树叶稠密,浓郁如盖,似乎能听到如掌的梧桐叶上露水滴落的声音。左边作枯木六七株,远近错落,前后层次丰富。树木掩映的后方是文人读书、会客的草堂,前面的草堂中微露小凳,桌子上零落地摆放着两三茶具,还有一卷书籍,似乎主人夜读后刚刚离座而去,正在院中和好友闲谈。草堂后方又有一草堂,仅仅露出后面屋脊及前面的座顶。周围树木环绕,雾气缓缓升腾,应和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远天之上,微云掩映间一轮明月若隐若现,向大地洒下层层光辉。画面中央为一处开阔的庭院,院落所在之处为左右两侧的树木和后面的草堂所围绕而成的一个相对密闭的主人活动空间,为中庭步月的主要空间所在。在这方开阔的院落中,三位文人正在皎洁的夜色中缓缓步行。其中一位文人走在前方,回首而言,两位文人在后静随,拱揖而听,三位文人缓步中庭,在如画夜色中畅谈诗文、品悟人生。

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在代表作《南画十六观》《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等著作中曾多次提及此画,在他看来,文徵明在月下看到了自己的真心,知晓了生命的价值。“而今在这静谧的夜晚,在如此明澈的月光下,在微醺之后的心灵敏感中,在老友相会的激动中,在往事依依的回忆中,他唤醒了自己,他忽然觉得自己往日的忙碌和追求原不过是一场戏,那种种喧闹的人生原不过是虚幻的影子。正像洞山在明河中看到影子一样,文徵明似乎在月下看到了自己的真心,知道自己到底是要什么,知道生命的价值到底何在。”朱良志的评价,可谓道出了此幅画的妙处,道出了文徵明创作此画时的真实心境。他画的是生命知觉的归复,在皎洁月色、好友相聚中解脱了外在的束缚,进入了毫无遮蔽的纯真世界。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