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白世界的更深处漫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12 15:33:26

▌匡冰鑫李燕飞

孙绍振先生说,历史经典文本与现代读者经验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静夜思》望的是明月,还是山月?《梦游天姥吟留别》说的是游仙,还是仕途?《蜀道难》难的究竟是蜀道,还是长安?不明白,就不能真正读懂李白。海滨教授新作《李白的长安道》聚焦李白的诗歌与人生,用诗语解诗心,带读者向李白世界的更深处漫溯……

《李白的长安道》一书以“长安”为立足点,以李白诗歌为线索,串联李白重要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方位、立体饱满、有血有肉的李白。

一页一页读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李白早年告别故乡时“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满怀豪情;一入长安时“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昂扬自信,以及失落徘徊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痛苦无奈;我们开怀于他二入长安“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的春风得意,亦共情于他“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孤寂落寞,也忧心于他晚年入李璘幕府“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的雄心壮志,涕泪于他遇赦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喜若狂,更恸哭于他人生尽头时“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摧折跌落……就这样,伴随着诗,牵动着情,我们陪李白走完了他的一生。

伟大的诗人李白,常常让人仰望。为了更好地理解他,海滨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总钥匙”和一处“地名”。

李白隐居安陆,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理解李白人生进退的总钥匙。成为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辅弼之臣,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功成事遂后,他要像陶朱公范蠡、留侯张良那样“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要实现其政治理想,绕不开的地名就是长安。李白一入长安的苦心干谒,二入长安受到玄宗礼遇,后来他又落寞地离开了长安,因为朝廷给予的政治身份与他政治角色想象不一致;安史之乱前夕,他三入长安,向朝廷报忧献策更是源于一片赤诚的政治忠心。晚年云游江南,虽然远离长安,但是“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李白有很多身份,是纵横四海的旅人,是名动天下的诗人,是酒仙翁,是供奉翰林,是剑客,是游侠,是受过道箓的在籍道士,但这众多身份之中,唯独缺了他期许最深的“辅弼”大臣身份,为此,他一生奔走,苦苦追寻,甚至误入李璘幕府。

宰相之位难求,但李白有所求取的背后不是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世俗向往,而是强者想对朝廷宣告和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急切,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业初心,更是士大夫忧时忧国的政治良心。正是因为这般,所以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痛苦,他呐喊,但却没有办法放下,真正去做一个闲云野鹤的“谪仙人”,所以他总会感慨“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世界易走近难走进,无数的前辈学者已在这个浩瀚的世界跋涉了千年。《李白的长安道》以简驭繁,以一个个问题,叩击李白的诗文,让我们聆听李白心灵最深处的声音。这些问题仿佛有着特别的磁力,吸引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穷究,比如天才李白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尽管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大家心里很清楚,那仅仅是一则励志故事,而非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证据,海滨教授从“曾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历史文献记载入手,指出《文选》七百余篇,“前后三拟”,少说也有两千多篇。由此可见,李白的才华既得自其“天才赡逸”,又离不开他在求学上的专注、刻苦、坚毅和韧性。作者带着问题意识去审视研究对象,以别出心裁、另凿户牖的方式发现被人忽视的问题,推进对李白的理解。

海滨教授师从当代著名李白研究专家薛天纬先生,问学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良好的学缘师授与多年的研究寝馈,让他格外注意学术研究的动态。比如《静夜思》的异文之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标题原型与句读正解、李白是二入长安还是三入长安、李白的道教情结、李白的“供奉翰林”是怎么回事,以及《清平乐》的“六个一”所昭示的创造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李白研究的热门话题和新成果,本书对这些都做了吸收、讲解。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李白研究成果的最前沿。阅读这本书,我们仿佛在李白的生命长河中漫溯,海滨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支长篙,让我们顺利地向李白心灵世界的更深处徜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