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粗,更长寿!BMJ:大腿围每增加5厘米,死亡风险降低18%,代谢、血脂更好更长寿

新浪财经 2025-01-12 20:16:46

转自:生物谷

甚至在小某书上将人们的身材分为了5-6类,包括H型、倒三角、梨形、苹果型、沙漏型等等,不仅让大家对号入座,还提供各种穿搭思路、避雷指南以及减肥宝典。

其中被讨论得最多的,莫过于“梨形身材”——即和全身比起来,大腿以及臀部显得格外厚实粗壮的体型。可能不少梨形身材的人(尤其是姐妹们)都有过类似的烦恼,裤子很难挑到合适的,不是腰太大就是臀围太紧,这大腿啥时候能“懂事”一点儿啊?!

然而,被大家疯狂嫌弃的粗壮大腿还真是个“宝藏”!

医学顶刊BMJ上发表的大型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纳入了来自全球的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涵盖超252万名参与者,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大腿粗、臀部大的人往往死亡风险更低,也更长寿!

具体来说,大腿围增加5cm与总死亡率降低18%有关,而臀围增加10cm也致死亡风险下降10%。原来“梨形身材”才是最理想最长寿的宝藏体型!

事实上,无论是科研上最常使用的,还是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指标,非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莫属。

多项meta分析显示,在普通人群中,身体质量指数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U型或J型关联,当BMI在22-23时死亡风险最低。由于BMI极易测量并可计算获得,因此常作为探究肥胖和死亡以及疾病关联的人体测量指标。

但BMI真的准吗?毕竟只纳入了身高和体重两个数值,BMI无法区别瘦体质和脂肪量,即不能准确评估体脂肪的区域性分布,因此其准确性及有效性遭到了科学界的质疑。

于是,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中心性肥胖相关指标,包括: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围-大腿围比、体脂肪指数、身体形态指数等,来全方位地评估肥胖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经过严格的筛选,研究者最终纳入了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每个研究均包括了三个及以上的测量指标),累计分析了252,8297名参与者的健康数据。

结果显示:

腰围:汇总分析表明,腰围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风险会随之增加11%,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危险比分别为1.08和1.12。

非线形剂量反应分析显示,女性腰围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J型关联。当腰围在60-80厘米的区间内,全因死亡风险几乎没有变化;但当腰围超过80厘米时,全因死亡风险随着腰围的增加而急剧上升。

与之类似,男性腰围也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J型关系——但在腰围90厘米时死亡率最低,随后急剧地直线上升。

腰臀比:腰臀比每增加0.1个单位,死亡风险增加20%,该关联在女性中更强。不过,非线性剂量反应分析中并未找到“转折点”,整个关系是单调的。

腰高比:与腰臀比类似,腰高比每增加0.1个单位,全因死亡率也会随之增加24%。不过,腰高比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J型非线性关系,当腰高比为0.50时全因死亡风险降至最低,超过后急剧地直线上升。

腰腿比:在男性和女性参与者中,腰腿比每增加0.1个单位,死亡风险分别升高19%和15%。

总结来说,腰真不能胖!腰围与健康直接挂钩,虽然腰围彰显的是区域脂肪分布,但重点考虑到了内脏脂肪的沉积。腰越粗,意味着内脏脂肪越多,死亡风险也随之升高!

体脂肪指数:体脂肪指数增加10%与全因死亡率升高17%有关。非线性剂量反应分析表明,体脂肪指数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联,当该数值为30%时风险最低。

大腿围:在所有参与者中,大腿围度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8%。

臀围:与上述数值类似,臀围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率下降10%,而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

换言之,大腿粗、臀部大或真的是健康的象征!其实,大腿围和臀围更多彰显的是更为有益的臀部脂肪和肌肉量,所以别再嫌弃自己的腿和臀了,不如先想办法减减小肚子吧!

综上所述,大部分腹部肥胖指数(如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腰腿比)均与较高的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意味着与整体肥胖无关的腹部脂肪沉积与高死亡率相关。相反,大腿围以及臀围与全因死亡风险呈反比,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的“大腿粗、屁股大”彰显出的是优秀的臀腿脂肪和肌肉,反而是健康的象征呢!

大腿粗的真有福了!事实上,大腿的皮下脂肪更多属于保护性脂肪——此前有研究指出,大腿脂肪的量越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更好,甚至还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相关。

别再嫌弃自己的大腿粗了,这才是真的健康美~

参考文献:

[1]JayediA,SoltaniS,ZargarMS,KhanTA,Shab-BidarS.Centralfatnessandriskofallcausemortality:systematicreviewanddose-responsemeta-analysisof72prospectivecohortstudies.BMJ.2020Sep23;370:m3324.doi:10.1136/bmj.m3324.PMID:32967840;PMCID:PMC7509947.

[2]SnijderMB,DekkerJM,VisserM,BouterLM,StehouwerCD,YudkinJS,HeineRJ,NijpelsG,SeidellJC;Hoornstudy.Trunkfatandlegfathaveindependentandoppositeassociationswithfastingandpostloadglucoselevels:theHoornstudy.DiabetesCare.2004Feb;27(2):372-7.doi:10.2337/diacare.27.2.372.PMID:14747216.

[3]LottaLA,GulatiP,DayFR,PayneF,OngenH,vandeBuntM,GaultonKJ,EicherJD,SharpSJ,LuanJ,DeLuciaRolfeE,StewartID,WheelerE,WillemsSM,AdamsC,YaghootkarH;EPIC-InterActConsortium;CambridgeFPLD1Consortium;ForouhiNG,KhawKT,JohnsonAD,SempleRK,FraylingT,PerryJR,DermitzakisE,McCarthyMI,BarrosoI,WarehamNJ,SavageDB,LangenbergC,O'RahillyS,ScottRA.Integrativegenomicanalysisimplicateslimitedperipheraladiposestoragecapacityinthepathogenesisofhumaninsulinresistance.NatGenet.2017Jan;49(1):17-26.doi:10.1038/ng.3714.Epub2016Nov14.PMID:27841877;PMCID:PMC5774584.

撰文|Swagpp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