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沧桑看巨变|遵义:乌江不“污”护出一江清水

身边24小时 2025-01-12 22:17:04

乌江被称为贵州“母亲河”,是重要水上通道及“黄金水道”,连接着一方水土,照应着一方百姓。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将乌江流域综合治理列为落实乌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一系列强有力的系统治理举措,持续书写乌江流域综合治理的绿色篇章。

源头治污铲除污染根子

十多年前,位于播州区乌江镇的34号泉眼总磷超标,附近磷石膏渣场产生的含磷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

通过省市共抓推动,遵义与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合力,在34号泉眼周边建设污水处理厂,已建成4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小时可处理污水1.2万立方米,保障废水不直排外环境,昔日涌出白色污水的泉眼如今已是碧波荡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吹响,遵义采取“源头、岸上、水中”一体化综合治理,全面打响针对污染源的“围剿战”——

我市推进乌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乌江干流12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

全市12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完善了园区至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及整改工作,提标改造了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管网全覆盖,确保所收集污水达标排放;

我市乌江流域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50座,其中,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31座,乡镇污水处理厂119座,总处理能力82.38万吨/日,已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由水及岸,控源截污,我市实现了乌江流域污水处理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管控。

我市全面拆除网箱养鱼,在全省率先实现乌江流域内“零网箱”目标,同时助力“上岸渔民”发展生态渔业、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产业,消除导致乌江流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源头治污,我市乌江流域乌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流域范围内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湘江河、虾子河、湄江河等主要支流水质明显改善。

生态修复建设美丽河湖

源头治污的同时,我市对乌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山水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林修复、森林培育、矿山生态修复、国储林等新项目,我市乌江流域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乌江水系总体水土流失面积消减了650余平方公里。

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到2023年乌江流域内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已超50%。

强化水电站生态流量管控,巩固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同时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回头看”,确保下泄流量符合生态要求。

同时,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监管体系,将管护责任层层压实,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全面建设安全河湖、生态河湖、幸福河湖。

我市与周边地市签订乌江流域跨界河流(段)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建立起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乌江流域联动执法共同防范环境风险。

我市还发动志愿者助力乌江流域岸线清洁,建立起长效保洁机制,而且不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度,动员群众共同保护乌江生态环境。

2021年以来,我市乌江流域共完成了6条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去年8月,乌江遵义段成功创建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称号。

全媒记者:石影播州融媒蔡城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