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表演美学,对话百年前中国,导演李六乙:新版话剧《雷雨》实现“三个回归”

环球网 2025-01-13 07:07:08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王佳琳]编者的话:为纪念中国剧作家曹禺诞辰115周年,由李六乙导演,胡军、卢芳等演员出演的新版话剧《雷雨》于1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迎来首演。话剧《雷雨》剧组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媒体见面会,共同分享创作过程。李六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希望通过“三个回归”,让观众与百年前的中国对话。

最近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新版话剧《雷雨》,是曹禺《雷雨》剧本发表90年后,该剧在中国的最新一版演出。新版话剧由李六乙导演,北京人艺国家一级演员胡军饰演周朴园,北京人艺演员卢芳饰演蘩漪,张叔平担任舞台美术及服装设计。这部已经被无数人演绎过的经典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李六乙用“三个回归”与90年前的曹禺对话——回归序幕与尾声,回归原剧本台词,回归中国表演美学,探寻国际戏剧舞台上独特的中国风景。

序幕与尾声是观众的纱幕

首演现场,大幕拉开,一个巨大的深蓝色世界扑面而来,将人们拉入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胡军纯熟的演技,将周朴园的阴鸷、残酷与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卢芳的蘩漪则如一团燃烧的冷火,炽热而又阴暗,让观众深刻感受角色内心的复杂与矛盾。舞台设计、灯光效果、音效等也配合得很好,蓝色“深渊”简约而有深意,丰富的舞台调度与演员们的表演张弛有度,共同营造出一个“真实又虚幻”的世界。

1934年7月,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在《文学季刊》上一经登出,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中国话剧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2025李六乙版《雷雨》,依据曹禺1936年发表的单行本排演,回到曹禺,回到文学,回到戏剧本身,再次对经典致敬。

1935年,《雷雨》曾被海外中华话剧同好搬上日本舞台,同时被海内外媒体大量报道。考虑到演出时长,剧组在演绎时拿掉了序幕与尾声,只呈现了中间几幕的情节。然而,此举并未获得曹禺的推崇,因为对他来说,序幕与尾声是很重要的“灵魂之笔”。

考虑到故事情节过于跌宕,曹禺希望以序幕与尾声为纱幕,给观众“欣赏的距离”。他也明白排演《雷雨》的难处,但要为了时长删剧本,又无从下笔,只能等待好的机会和导演,对这部剧进行适宜删改,再将序幕与尾声一齐合理地搬上舞台。

没有想到,他这一等就是70年。无论是1949年建国后,还是之前,多个版本的《雷雨》演出都选择删掉序幕与尾声。当然,这期间也有导演将其加上,但都是片段式的,并不完整。李六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想回归曹禺心中的《雷雨》。于是,这次几乎是完整地把序幕与尾声加上去了,努力还原最初的剧本。

回归“曹禺的文学”

除了还原序幕与尾声,李六乙还加回了大量的人物台词,回归“曹禺的文学”。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艺术观念也不同,大家对原始剧本做了不一样的删减,李六乙显然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这次重读剧本,找回了很多过去演出版本中删掉的台词。例如,剧中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与儿子有一段戏,在之前的很多版本中,演员可能几句台词就带过了,但新版《雷雨》还原了这些台词。”李六乙笑称:“也因为这样,一个过场戏成了整部剧中非常重要的一场。”还有很多段周朴园和周冲、周朴园和蘩漪、周朴园和周萍的对手戏台词也都被加了回来,成为新版《雷雨》的重要片段。

而在人物演绎上,李六乙也对演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演员一定要有智慧,而不是聪明,要有情感,且敢于尝试。只有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才能更好地认识角色,认识文学,认识生活,最终的演绎才能更打动人。”于是,这次剧组打破惯例,在解读剧本时没有按照过去的“行规”——分析剧本、人物、时代背景,写人物小传,而是回到曹禺的序幕,专门拿出几天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研究。李六乙说:“我把自己觉得序里面最重要的片段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研究这一段曹禺想表达的是什么,又和他的中国文化背景有什么关联,他的‘当下’和我们的‘现在’是如何结合的,所有的一切都从序里面去寻找源头。完成序的分析之后,剧里面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也全都清晰明了了。”这也是李六乙版《雷雨》的第三个“回归”,让表演回归“曹禺的文学”,回归中国戏剧。

用自然法则去理解剧里的每一个人

在李六乙看来,中国戏剧要有所进步、走向世界,就一定要回归表演本身。这100多年来,中国戏剧演绎深受西方影响,“西方的表演形式已经在中国舞台上成为‘习惯’,成为一种‘美学’,但这是一种固化”。

业内也在戏剧表演方面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做到表演的文学性。而李六乙的答案,就是改变表演的方法和认知,“只有从源头改变,你的戏剧才可能不一样”。

曹禺的文字中充满了哲学,有人说,《雷雨》讲述的是命运,是轮回,但曹禺本人对此表示否定。在曹禺看来,《雷雨》表达的可能是“一种自然法则”。“自然法则超越了所有的规则,如果我们用自然法则去理解剧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就都讲得通了。”李六乙对《环球时报》记者解释道。

从表演的文学性出发,实现中国戏剧表演的改变,李六乙希望这部剧能够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形成新的表演美学,打造国际戏剧舞台上不一样的中国风景。新版《雷雨》是香港艺术节委约作品,香港艺术节节目总监苏国云对李六乙的想法表达了支持:“李六乙的世界观不是西方的世界观,而是一个可以让国际艺术圈、国际戏剧界理解的中国特色的世界观。”

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雷雨》将赴成都、重庆、西安、上海、香港(已售罄)、新加坡等地巡演。这部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25年前后,人们站在2025年,将通过《雷雨》与100年前的中国“对话”。

0 阅读:4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