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遇到的“定”与“守”难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13 07:32:02

《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刘绪义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知名学者刘绪义先生的《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甫一出版,就吸引我的关注。“定江山”与“守江山”这一古老的话题在今天依然有着令人着迷的兴奋点。初读之后,颇有感慨。该书着眼于“大国之治”这一时代主题,聚焦西汉二百年的政治与学术,重点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朝昙花一现的原因,以及作为继统者的西汉能够跨越三个世纪的深层原因。

从南边的楚国和东海之滨的齐鲁来审视西汉政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镜像

吕思勉先生在其大著《秦汉史》一书中说:“自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盖人非役物无以自养,非能群无以役物。”史学界认为,中国三千年历史上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是“周秦之变”,“周秦之变”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框架。“周秦之变”的是非成败功过学者们说法不一,但确实是中国文明的奠基。刘绪义先生的《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也是从“周秦之变”写起,但重点放在秦之灭亡和汉之初兴这一阶段,剖析了“亡秦必楚”而不是其他五国的奥秘,也对秦始皇形象在西汉的“变形记”进行了阐释,为分析西汉国家治理的得失提供一个逻辑视角,并且为秦之短命、“焚书”“坑儒”给出了新的解释。

该书紧扣“大国之治”这一主题来论述西汉史,视角新颖。与传统从西北长安来审视西汉政治的视角不同,该书从南边的楚国和东海之滨的齐鲁来审视西汉政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镜像。众所周知,“亡秦”的是楚人,建立西汉帝国的也是楚人,后来复兴汉室建立东汉的还是楚人。但是,困扰西汉的祥瑞和灾异学说,却发端于东部沿海的齐国,西汉后期朝廷致力扶持的经学同样离不开东海之滨的鲁国。特别是流行于西汉的《春秋》学说、《诗经》以及《论语》,也包括《古文尚书》,都是来自鲁国这个周秦之际的礼仪之邦。活跃在西汉政坛高层的也多为齐鲁故地的士人。可以说,齐鲁人物对西汉政治影响极为深刻。作者抓住了这一为古来治史者所忽视的问题,深刻剖析了西汉从祥瑞到灾异的演变,以及导致这一演变的思想学术变迁的过程,揭示出西汉国家治理背后的思想学术斗争的深层原因与历史脉络,顺其自然地展现了经学在西汉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严格说来,西汉没有儒学,即使有,也就是所谓的经学,儒的命运始终与西汉政治相联系,从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知识分子为了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学术话语权积极参与甚至搅和上层政治,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冒汗的戏剧,深刻地影响了西汉政治和社会文化。可以说,古代历史上许多王朝兴衰都类似于西汉模式。

制度选择的正确,是定江山的根本;思想意识的适配,是守江山的根本

作者通过对西汉国家治理模式、制度路径选择以及指导思想变化的深入剖析,折射出大国之治的艰难历程,展现了西汉王朝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作者回归常识,从制度的选择和思想的变迁去探究西汉国家治理有了新的发现:制度选择的正确,是定江山的根本;思想意识的适配,是守江山的根本。西汉能绵延两个百年,奥秘就在于此;西汉只能延续两个百年,其奥秘亦在于此。这就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除了上述研究上的一些新发现之外,还有许多“故事”的分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同于那种依靠大量的注释引文类参考文献来论证的写史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的以时间脉络来分门别类研究的方法,该书秉持的是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学界共识性的问题一笔带过,而着重选取西汉史上关键的政治和学术事件,力图拆解江山的“定”与“守”这一古老的难题。以小细节发掘大历史,通过大众化的笔法呈现出一幅历史画卷,看似没有时间主线,实则草蛇灰线,勾勒出西汉国家治理和历史人物命运的发展必然。这些政治或学术“故事”耳熟能详,但通过作者的论证分析,却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西汉历史和国家治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