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备受关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1月11日在第二十九届(2025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深入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并提出财政政策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货币流通过程。”刘尚希解释,一方面,财政收入直接“嵌入”基础货币投放和回收过程: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财政资金进入国库,相当于等量基础货币从经济中收回;财政支出、国库现金等财政资金从国库拨付,相当于等量基础货币投向经济。另一方面,财政成为另一个隐形的“货币水龙头”,在收支平衡条件下会被“关掉”。刘尚希表示,财政收入对经济中的流动性具有紧缩效应,财政支出对经济中的流动性具有扩张效应,其净效应取决于是财政盈余还是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债务的功能早已超出了财政属性。”刘尚希认为,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和发行债券,既是为了满足政府融资需求,也是为满足货币需求提供新的货币供给机制,并为金融市场提供无风险资产和定价基准。
对于财政政策与人民币国际化二者的关系,刘尚希也作出了阐释。他表示,金融强国的第一大核心要素便是“强大的货币”,这就要求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货币。因此,财政政策要有金融思维,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其中一个重要条件便是为全球提供优质的人民币资产,其底层资产就是国债。”刘尚希认为,只有当中国国债成为优质的全球性资产时,人民币国际化才有可能性。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越高,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大,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分配风险的能力也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