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南粤一家六人画册》新书发布仪式在广州美术馆举行。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应邀作了主题演讲。
现场演讲录音整理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新年好!
非常荣幸出席《南粤一家六人画册》新书发布仪式!衷心祝贺《南粤一家六人画册》的出版,由衷感谢主办方的邀请!特别感恩苏家对我的厚爱!借此机会,谈三点感想:什么力量造就南粤一家传奇?苏家构造了怎样一个艺术空间?五十年前与苏家一段师生缘如何改变命运?
一、什么力量造就南粤一家传奇?
南粤一家造就一门三代书画家,成为岭南画坛传奇。以林墉先生和苏华女士为代表的“南粤一家”经历三代人的辛勤耕耘,成为岭南画坛颇有盛名的艺术大家庭。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造就“南粤一家”的传奇?
首先是“南粤一家”“信念、坚持、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召力”,其次是“南粤一家”每个人的经历、命运、友爱、奋斗故事的感染力,再就是“南粤一家”在艺术领域、岭南画坛的重要贡献和社会影响力。
吴丽娥是岭南画坛大名鼎鼎苏氏五姊妹的母亲,最具传奇色彩。她仅读过两天私塾和两年小学,却70岁开始著书,75岁开始作画,93岁时出版个人画集。
“苏氏五杰”的苏华、苏家芬、苏家杰、苏家芳、苏小华,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均成为享誉岭南乃至全国的知名艺术家,为岭南画坛做出巨大贡献。
吴丽娥的孙女林蓝、韦潞、苏芸、李山珊等人,也在家庭浓郁艺术氛围熏陶下,从传统美术走向当代艺术、跨界现代设计等,凭借自身努力开创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在更大的平台施展耀眼的才华。
数十年如一日,苏家人执着追求艺术、勇于开拓创新,在艺术的道路上携手共进,为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粤一家”的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将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二、苏家构造了怎样一个艺术空间?
苏家六人才华横溢,用独具匠心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令人沉醉的艺术空间,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苏家六人的作品,内容横跨30多年,涵盖了水彩画、国画、封面画、书法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蔚为大观。
苏华的国画和草书刚健雄浑、气势磅礴;苏家芬的水彩画高雅静穆、色彩热烈、造型厚重;苏家杰的名著封面画现代感强烈、创意独特,风格鲜明;苏家芳的国画富丽堂皇、雅而不俗、生机勃勃;而苏小华的国画则秀丽娇娆、如梦如诗、清丽典雅。他们的画作风格各异,却都蕴含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家芬老师水彩画《煤油灯下的快乐》,20世纪70年代瑶胞生活的真实写照。瑶胞生活很穷苦,但他们没有愁眉苦脸,没有悲伤,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欢乐。每当夜幕来临,瑶胞们疲惫地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聚在瑶排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妇女们抱着孩子喂食着,谈笑着,歌唱着。似乎他们对上天赐予他们的生活很的知足。画面里,通过煤油灯光所产生的暖红红的、昏暗暗的、朦胧胧的色彩效果,表现出一种乐融融的、欢娱的情绪。贫穷但乐观,形成反差,催人泪下,令人深思!
苏家杰的封面设计《永恒的爱》,特别突出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般的意志。,苏家杰让“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几个字在封面上以最显著的视觉效果出现,几乎掩盖了书名《永恒的爱》,封面出现的主角选择红军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独特的创意设计,精准的意境把握,彰显时代的英雄情结,!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
“南粤一家”,根深叶茂。放眼看家传,林墉的《巴基斯坦风情》、韦振中的雕塑《猎归》《思》《帕格尼尼》《马思聪》历历在目,林蓝的《诗经——长歌清唱》,韦璐的剪纸艺术《红日》《红河》《清风系列》《万物生长系列》,出神入化,精妙绝伦。
苏华的文字《手足情深》《做大床》《林墉》《老姐妹》,林墉的《大珠小珠》,苏小华的《山居十七载》,情真意切,隽永无穷,感人肺腑。
“南粤一家”德艺双馨,画如其人,体现独特的气象、境界与格局。
三、五十年前一段师生缘如何改变命运?
五十年前,我是个落魄的文艺青年,痴迷阅读、画画与小提琴。偶然的机缘在韶关认识了雕塑家韦振中、水彩画家苏家芬,有幸得到他们夫妇的悉心栽培,受益终身。师恩难忘!三段故事。
爬火车去学艺。1975年,我在715兵工厂当炸药工人,工作环境危险,时有事故发生,阅读与艺术爱好成为我的精神支撑、战胜困难、孤独与恐惧的法宝。韦老师苏老师的热心、真诚、和蔼与精湛的艺术,让我“心中有个太阳”,激发追求的强烈热望。
715兵工厂距离韶关40公里。为了学习绘画与小提琴,每当休息日,带着几个馒头背着小提琴和画作去韶关请教韦老师。有时没钱坐车,就爬过往的火车,哪怕是运煤车,到韶关已经满脸煤灰,犹如乞丐!到河边洗干净再上韦老师家。那个年代,没有电话,说来就来,也不讲学费,来了就教,有教无类。
韦振中老师教素描,握住拳头对着灯光,解说素描三大面五大调。说着,还不时用画笔、胶擦在我的习作上涂抹几下,效果突现。韦老师拿出的人物速写、头像写生、珍贵画册,细细讲解。授课中不时穿插美术史历史人物及作品,米盖朗琪罗、达芬奇,《大卫》《思想者》,娓娓道来,醍醐灌顶!记得那年高考的作文题是《画蛋》,韦老师的素描教学,令我胸有成竹,作文一挥而就,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
东北松的故事。韦老师无私的奉献,令我深深感动,该如何感谢老师?除了到老师家碰上打煤饼,帮忙打打,还能做什么?韦老师不但是出色的小提琴手,还喜欢制造小提琴,记得他做的一把小提琴的琴头是帕格尼尼,栩栩如生令我惊叹不已!听说东北松可以做小提琴的面板,兵工厂装炸药的箱子不都是东北松吗?一定要弄一块!送给韦老师做小提琴!炸药箱非常牢固,没有工具,用手去掰,好不容易!那年赶上下雪天,我把木板紧紧裹在棉袄里,生怕丢失。当兴致勃勃造地拿出带着体温的东北松木板时,韦老师惊讶地看看我,打量一下这块木板。遗憾,这块木板达不到造琴的标准。但是还有用,可以当柴火。韦老师别有意味的安慰与神情,至今难以忘怀。毕竟那块木板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永恒的《叙事曲》。上个世纪70年代,苏家就是我们年轻人朝拜的艺术的圣地。一拨拨青年聚拢到韶关市歌舞团韦老师周围,学习小提琴。音乐响起,忘却一切,倍感幸福!韦老师每次练琴提醒我,“手指要放松,再放松!”韦老师给我们讲解与演示《沉思》《小夜曲》《梁祝》《查尔达什舞曲》等经典印象深刻。那天,韦老师给我们演奏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叙事曲》,先讲故事,人物性格与坎坷的命运,作品内涵与艺术特点。让大家理解背景,进入状态,然后开始为大家演奏。悠长伤感、愁绪绵绵,如泣如诉,起伏跌宕的曲子,令人心潮激荡。快弓奏出一个个高潮,又是那样激切、那样有力、那样惊心动魄、那样令人震撼,令人精神提升!
经韦老师点拨与严格的训练,审美感觉和艺术水准,脱胎换骨,自信倍增!
与苏家的这段师生缘,不仅从中学到了艺术,提升了审美素养,开启智慧与灵感,更重要的是,确立远大理想,知识改变命运,发挥才智效力国家。
韦老师为什么会义务栽培我们?是什么力量让他为此付出巨大的的心血?
几十年后的一次文化名家话韶关座谈会上,他说出个中原因,就是为这群具有强烈求知欲、勤奋好学,执着精神的文艺青年所感动。在困惑年代中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从文艺青年当中看到生机与希望,从教学中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充实,也认识到自己人生与社会的价值。为此,默默承担起文化的使命!
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
感恩艺术,感恩苏家,感恩时代!
(记者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