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缠花非遗传承人孙莹——让美丽缠花“开遍”世界

身边24小时 2025-01-13 12:10:15

短短几分钟,一根铜丝、一根蚕丝线、一片纸板,在陕西缠花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孙莹手里就变成漂亮的“花朵”,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和栩栩如生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缠花”这个融汇剪纸、绘画、编织、雕塑等工艺特点的非遗项目,近日在西安“非遗好物”年货大集上甫一亮相便获得满堂彩。

“缠花”起源于簪花,盛于明清,是以丝线缠绕纸板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女红工艺。缠花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用各色蚕丝线在以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上缠绕出栩栩如生的工艺美术作品,被人们称之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

组图:孙莹制作的缠花作品

巧夺天工:

仿佛看到百花盛开

据介绍,孙莹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缠花”已经经历了四代传承,其历史可追溯到生活于清代晚期的杨张氏。杨张氏年轻时心灵手巧,精通女红,尤其擅长缠花制作。第二代传承人杨洪秀,出生于1917年,从小便跟随母亲学习缠花制作,在制作缠花的过程中,将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合其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后又历经赵稳耐、孙莹等人传承延续,迄今已有110余年历史。

“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时经常看奶奶和母亲做缠花,奶奶也教过一些制作技巧,耳濡目染之下,从小我便逐渐爱上了缠花。”孙莹说,在她看来,缠花所需原材料比较常见,基础工艺并不复杂,上手也很简单,但要做出精致的、好的作品并不容易,静心、细心、耐心、精心是制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制作之前,我先构思作品的大致框架和结构,绘制雏形后,将一根蚕丝线一分为二进行劈丝处理,接下来就是缠线绕线,还有配饰的制作,最后才是组装和定型,并且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不断调整,以期达到完美状态。”

打开孙莹的作品集,或是“梨花淡白柳深青”,或是“桃花一簇开无主”,或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仿佛看到百花盛开,令人赏心悦目。

组图:孙莹制作的缠花作品

致力传承:

让非遗绽放在流动的风景中

因为春节申遗成功,2025年的蛇年新春可谓第一个非遗版春节,孙莹也特意推出了新春新作品“蛇缠牡丹”——精致俏丽的小白蛇轻轻缠绕着一朵渐变蓝色的牡丹花。

“这是一件胸针作品,反复了多次,丝线染色刚开始不够精致,后来才找到了合适的染坊。它对工艺要求很细致,你看里面最小的牡丹花片,是用半根线也就是把线一劈为二来缠,很费心力。”孙莹告诉记者,缠花讲究创新,对材质和手工要求很高,蛇的形状看上去似有似无,再加上渐变色彩的搭配,就让人觉得很有层次感。

当然,孙莹制作的缠花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品,发饰、首饰等作品也层出不穷,创作题材更是兼顾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除了创造美,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孙莹经常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担任讲师、评委、形象大使等,致力于缠花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记忆非遗大展”“西安市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唐诗里的长安沉浸式互动实景演出非遗展示”……孙莹的多件缠花作品被西安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及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永久收藏,但孙莹却认为缠花要做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在流动的风景中,而不是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死物”。现在,孙莹在做多个艺术类培训,她的学员创作出的国潮作品已经广受欢迎,风靡一时。

“如今,缠花作品每到节假日都‘一花难求’。”孙莹表示,将不断挖掘传统技艺,结合现代人审美,让更多人了解缠花。

对于“春节”成功申遗,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孙莹非常开心,“浓浓的年味又回来了!希望咱美丽的陕西‘缠花’搭着春风‘开遍’世界!”

文/记者杨明张潇图/受访者提供

0 阅读:8
身边24小时

身边24小时

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