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大气磅礴的京剧唱腔一出,听众无不产生共鸣。在我看来,京剧是一门穿越时间的艺术,历久弥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而成的底蕴,最终绽放出灿烂的艺术之“花”。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戏曲专家张永和先生最近出版的新书《京剧发祥地》,正是一部平易晓畅、智识丰富的著作,可以带读者充分了解京剧的历史,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这门艺术,也能让更多人领略“国粹”的魅力。
京剧的发展历程本就体现着兼收并蓄的特征。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徽、汉、京三派艺人合作,最终在北京形成了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念白以京汉语言为主的湖广音加中州韵的京剧,当时京剧还被称为皮黄或京调皮黄。从徽班进京到最后成型,这期间经历数十载春秋。
京剧的艺术形式也是融合发展的产物。明代,在昆山腔基础上融合而成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清代康熙帝也酷爱昆曲。到乾隆朝晚期,来自陕西的秦腔传入京城;与其同时,南方的徽班也通过京杭大运河来到京畿。早期起到奠基作用的“同光十三绝”,其中两人是北方籍演员,其余则全部来自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京剧兴盛时期,北京市西城区是不折不扣的发祥地,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时的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这三大徽班都在西城区演出和居住。比如,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定居于西城区铁树斜街101号,此后梅家三代均在此居住,可谓人杰地灵。再如“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家宅,就在西城区大外廊营1号,他随父亲加入三庆班,后来成为一代宗师。此外,像武生泰斗杨月楼、杨小楼父子等重要演员,也都居住在西城区。
京剧的演出场所也经历过一番演变。先说皇家戏台。位于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声名在外,这座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的戏楼,规格极高,上下三层,这里是重大节庆表演的专用场地,多演出祝寿或歌颂的承应戏,以及篇幅较长的连台本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处于畅音阁对面的阅是楼看戏,并不舒适,陪同皇帝、皇后看戏的王公大臣,没有专属座位,而是盘腿坐在两侧连廊的地上,如果时间较长,对观众而言无疑是种折磨。
电视剧《还珠格格》让大众熟悉了漱芳斋。真实的漱芳斋是乾隆帝休闲乐宴之地,乾隆帝雅好戏曲,所以在此地建有大小两座戏台,至今保存完好,而这里的戏台,其实是紫禁城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演出场所。直到民国时期,溥仪还住在紫禁城,梅兰芳还于此演出过《霸王别姬》等剧目。
再看大众戏台。最早演出京剧不在剧场,因此也没有专门的戏园子,爱茶人士聚集的茶园是国粹诞生的摇篮。清代早期,戏曲一度在饭馆表演,但是环境嘈杂,后来逐步移至更加优雅的饮茶之地。嘉庆道光年间,单是西城前门外大栅栏就有7座具备一定规模的茶园。到北京茶园听戏不是直接买戏票,而是给茶钱以及伙计小费,沏续茶水、卖小吃食、扔手巾板儿(热毛巾用于清洁),乃是茶园三行,属于一道独特风景线,好生热闹。
当时的“同光十三绝”都在茶园演出,可谓名家云集、精彩纷呈。正如张永和所说:“北京的茶园是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都能享受的休闲场所。这也正体现了中国戏曲文化、茶文化当中客无贵贱的思想。”后来,茶园有许多进步之举,比如光绪年间,文明茶园就打破了妇女不能入园看戏的陋习,专门开侧门允许女士坐于楼上观戏;再如开明戏院,则实行售票制度,实现男女合座,并设置演出当中的休息。可以看出,京剧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实则也在人性化发展,适应时代的变迁与消费者的需求。
京剧圈中多有票友,这一称呼也大有来头。票友如果按今天来理解,就是具备专业素养并进行演出的铁杆粉丝。他们为什么叫票友呢?清朝时期,八旗子弟爱好“清音子弟书”这种曲艺,他们被允许到各地传唱表演,都是凭借一张写着“某某票房”的龙票,这是官方核准的身份证明。清中叶后,演唱的门槛降低,没有龙票也可以自由演唱,于是所有爱好此道的人便被称为票友,由此衍生“玩票”“走票”等说法,用票友自己的话说便是“义勇胜强,万寿无疆,茶水不扰,酒饭自扛”,追求的正是纯粹的爱好。当时位于西直门内盘儿胡同的“赏心乐事”票房就影响力极大,走出诸多“名票”。
一部京剧史,二百年漫长路程,多少京剧艺术家从北京西城走出,既有良多趣味,更有艰辛创业,京剧的赓续、发展离不开“守正”和“创新”:旧中有新、新中有根,守成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这大概是一切艺术绕不开的规律,同时也正是此书引人入胜的“桥梁”。
(作者为戏曲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