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一个叫秦东昌的人,来到大陈岛担任蒋军总指挥。解放军翻遍国军将领名

史行途 2025-01-13 21:50:14

1951年9月,一个叫秦东昌的人,来到大陈岛担任蒋军总指挥。解放军翻遍国军将领名册,也没找见此人信息,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个“秦东昌” 就是昔日大名鼎鼎的“西北王”胡宗南。 1950年3月26日,在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时,胡宗南抛弃几万部下,带着少数亲信,乘飞机逃往台湾。 到台湾后,胡宗南受到以李梦彪为首的四十六位“监察委员”联名弹劾,对他的“喊打喊杀”声四起。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陈诚出面做工作,将对胡宗南的“声讨”压了下去。 虽然胡宗南躲过了惩处,但却遭到老蒋弃用,坐了冷板凳。胡宗南在蒋军的黄埔一期生中,是第一个担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长官的,也是唯一挂三颗将星的(中将加上将衔),被称为“天子第一门生”。 在胡宗南逃到台湾不久,蒋介石将黄埔一期的袁守谦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袁守谦,竟然成为蒋军黄埔生中,第一个晋升上将的,可以说是极为出乎意料的。 袁守谦之后,桂永清、王叔铭、黄杰这三个黄埔一期生,也先后晋升二级上将,由此可以看出,胡宗南已然失势。 1951年6月,无事可做的胡宗南,想谋个差事,但却不敢直接去找老蒋,就给陈诚写了封信,信中就蒋军在沿海岛屿的军事部署,提了几点建议。 陈诚清楚,胡宗南“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变着法子讨要职务。在大陆时,陈诚和胡宗南关系很微妙,毕竟两人有各自的军事集团,有利益之争。国民党逃台后,陈诚的名义地位仅在老蒋之下,远非遭冷遇的胡宗南可比。 地位对比悬殊之后,陈诚对胡宗南也变得友好起来。胡宗南从西昌飞逃台北后,陈诚还带着妻子谭祥专程去看望了一趟,见胡宗南的住所并不大后,陈诚将台湾省府管理的公房,拨了一处供胡宗南一家居住。 当陈诚看了胡宗南的信后,便主动去找老蒋,建议给胡宗南一个差事。 老蒋毕竟用了胡宗南二十多年,于是让他去大陈岛,就任所谓的“江浙游击总指挥”,指挥岛上的部队骚扰大陆沿海。 胡宗南到大陈后不久,老蒋又给了他一个“浙江省主席”的头衔,说来也是好笑,胡宗南这个省主席,管辖的地盘在哪里呢?不知为何,胡宗南到大陈岛后,不愿以真名示人,而是化名“秦东昌”。 解放军这边得知大陈岛来了一个叫“秦东昌”的国民党将领,有“省主席”、“游击总指挥”的头衔,估计至少也应该是个中将。可翻遍国军将领的资料,别说将官了,就是校级,也不见“秦东昌”的相关信息。 等后来,确认这个“秦东昌”就是败军之将胡宗南后,解放军指战员们感到又气又笑。 大陈岛的守军对外宣称有三万余人,胡宗南到后,清点兵力发现实有人数为二万三千人,而且这些人分属近四十个机构,军官占了三分之一,再除掉机关、后勤人员,士兵连一万人都不到。 设在大陈岛上的“江浙游击司令部”、“浙江省府”,给了在台湾的不少有关系的人员领干薪的机会,他们并不到任,但每月的薪水一分不少。比如当过老蒋侍卫长的王世和,挂名中将游击副总指挥,人在却在台湾。 胡宗南对此很是不满,但由于和老蒋的关系大不如前,他也只能是在部属面前发发牢骚,仅此而已。 胡宗南将大陈岛有战斗力的部队,编组成挺进队,总数约七千人。在两年时间内,胡宗南指挥挺进队,骚扰沿海达数百次,其中出动千人以上规模的骚扰有三十多次。 1953年5月,解放军攻占了大陈岛外围的小鹿山等四个岛屿。一个月后,胡宗南亲自带着二个团的兵力反扑小鹿山。小鹿山的解放军守军只有两个连,在优势蒋军的进攻下,死守阵地三十六个小时,坚持到了援军的到来。 胡宗南带去的二团人,损失将近一半,却未能攻下仅两个连解放军防守的岛屿,这让他颜面无光,也受到了老蒋的质疑。 不久之后,老蒋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和美军军事顾问去大陈岛检查防务,美军军事顾问回去后,对胡宗南在大陈的表现颇多指责。 很快,“江浙游击司令部”被撤销,改为大陈防卫司令部,刘廉一任司令。刘廉一到大陈岛时,却发现胡宗南无意交出指挥权,给出的理由是虽然“江浙游击司令部”机构不在,但“浙江省府”还在大陈。 老蒋得知后,派蒋经国去大陈,将胡宗南“劝”回台北。此后,胡宗南赋闲了二年多,又被派去担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这时老蒋总算想起这个学生了,顺便又晋升他为陆军二级上将。 胡宗南在澎湖任上,发生了一件事情,在国民党军政界传为笑谈。有一次,新任参谋总长、陆军二级上将彭孟缉,前往澎湖视察。 当飞机降落,彭孟缉正要出舱门时,得知胡宗南带着澎湖的主要将领在外面迎候,这让他颇感不好意思。彭孟缉这个黄埔五期生,在胡宗南当第一军军长时,他只是该军的一个炮兵营长。 彭孟缉对副官说:“你去转告胡长官,让他去司令部等我,我随后就来。” 不料,胡宗南坚持要迎候彭孟缉。僵持了十几分钟后,彭孟缉只得走出舱门,小跑下去和胡宗南见面,据说彭孟缉还大哭了一通。 在澎湖待了四年后,胡宗南被调回台北,此后他再未担任实际职务,直至1962年病死。

0 阅读:745
史行途

史行途

不急不躁,安然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