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患者和医院之间的夹层,医疗护理员正在成为照护体系中的重要辅助力量。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市政协常委钟力炜发现,面对住院患者不断攀升的陪护与生活照料需求,仅依靠增加护士数量已难以满足,护理员应运而生,但其行业却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如何更快找到高素质高质量护工?在进行调研后,钟力炜就此提出了相关提案。
钟力炜认为,当前的照护服务体系无法完全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护理服务的精准化需求。尽管上海市已有医疗护理员相关职业标准,但多隶属专业医疗护理管理公司,在管理上并不统一,大多依照各自企业标准进行。同时,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界限不明、准入门槛缺失等问题,正在成为医疗照护服务体系建构的阻碍。
同时,医疗护理员的管理、培训体系也不够健全。医院对护理员没有管理权限,没有明文规章及考核评定统一标准,培训、筛选和考核多依靠经验进行,很难照顾到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后备人才队伍也是一大堵点。钟力炜调查发现,当前医疗护理员存在年龄偏高、知识结构偏低、劳动强度偏大等问题。绝大多数护工超过50岁,以女性为主,以外地来沪与农村户口人群为主;另一侧,专业院校学生将其作为就业首选的意愿较低,医疗护理员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相对乏力。
针对这些问题,钟力炜提出多方面建议。他认为,政府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清晰界定医疗护理员的工作范畴与准入条件,构建全方位治理体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监管平台,构建“医疗护理员服务链”,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与透明度。
在多主体协作方面,他建议,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医院和第三方公司要形成多主体全方位的共同体,共同推进“护士-助理护士-医疗护理员”三层面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可以将“上海健康云”的成功模式扩展至护理领域,逐步建立地区及国家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以满足不同医疗内容对医疗护理员需求。
在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上,他建议以上海为示范,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护理员行业认证标准,推动医疗护理员向专业化发展;同时在医学院校中有计划地培养护理后备人才,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医学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医疗护理员专业课程,从而更好地构建整合型医养结合护理人才照护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