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作出深刻阐述,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可依据教育过程多端性的特点,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任何一端展开,最终形成知情意行多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家精神的涵育。其中,以情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情感在教育家精神培育中的独特价值,是拓宽教育家精神培养思路、提升教育家精神培育实效的重要方法。
把握情感在教育家精神培育中的独特价值。情感是人的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情反映。情感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具有动力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在教育家精神培育中,情感既可以引导和推动教师深入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激发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又可以增强教师应对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勇气和力量,发挥情感的激励功能。情感既可以调节教师在践行教育家精神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协调各种教育实践关系,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又可以让教师通过践行教育家精神,更新和发展自身的生命体验,获得师者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享受,发挥情感的个体享用功能。
情感的独特价值还体现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教育家精神内涵的习得和养成中。教师需要在理性认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厚植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之情,经历知、情、意、行综合发展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本身就是对教师道德情感和操守的明确要求。教师只有强化师者为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才能自觉树立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担当。“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孕育萌发于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中,而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驱动力和催化剂,直接影响着教师育人智慧的涵养过程。家国之爱、教育之爱和学生之爱成为教师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转识成智的重要动力和推手。“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同样离不开情感元素。躬耕态度反映教师对教者、学者、传承者、创造者等职业角色的情感趋向。只有经历认知和情感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稳定的态度才能最终形成。例如,好学乐学者才能真正形成崇学勤学的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内核。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大爱既是教师职业情感的源泉,又受到教育工作中各种积极情感的滋养和激发。“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中国教师应有的博大胸襟和最高境界。教师只有具备关心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厚情怀,才能达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精神境界。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形成强大合力,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情感为着力点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可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为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情感支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关心和信任,在友好善意的公共情感氛围里获得强大的情感支撑。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大对优秀教师典型事迹的宣传,推进形成尊重教师、崇尚师道的社会风尚,为培养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教师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育人提供情感能量。
发挥学校培育教育家精神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教师的情感关怀。学校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部门应聚焦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难点和痛点,切实关心教师的情感需求,加大对教师的情感关怀。只有将教育家精神与广大教师的职业生活紧密结合,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才能激发教师自觉深入学习教育家精神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应探索宣传教育家精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讲座、沙龙、研讨等多种形式中渗透对教师情感的关照,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拉近教育家精神与广大教师的心理距离,促进教育家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并积极选树身边具有教育家精神潜质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和情感激励作用,大力宣传表彰校园内的“教书育人楷模”“最佳班主任”或“最美教师”,充分挖掘其身上的情感元素,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可通过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理解、丰富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体验和促进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升华等,不断涵养自身的教育家精神,努力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理解。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领悟伴随着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理解。只有理解教育家精神中所蕴含的家国之爱、教育之爱和学生之爱等情感,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教育家精神,进而才有可能将之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广泛阅读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经典著作以及相关影像记录、日记、传记等,与之展开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对话,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理解。
丰富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体验。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体验是教师获得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共鸣并最终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社会实践等职业活动中,会发生愉快、自豪、喜爱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面临沮丧、失望、不安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多样的情感体验是教师鲜活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领会教育家精神实质,又能增强教师应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情感能量。
促进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升华。教育家精神的发生遵循“知—情—意—行”循环往复又不断深入的逻辑过程。教师在积累情感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应主动将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身专业活动的行动指南,将教育家精神从自身的认识层面、情感层面上升到行动层面,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领域中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实际行动涵养和弘扬教育家精神。
翟莉(作者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机制研究: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BIA22009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