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时代议题研究出成果
法学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围绕着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征程中,以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基础性时代议题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主题,呈现出一系列紧跟时代脉搏的研究成果,比如继续以科学立法保障和落实改革成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社会各方面改革保驾护航。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得到深化,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议题
法学界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等进行了全面和体系化的研究。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涉及理论和实践等多个维度,研究的主题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挖掘和实践伟力阐发等方面。在理论层面,学界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色进行深度阐发,展示出其思想的科学性。在实践层面,学界针对合宪性审查、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枫桥经验等重点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展示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完善的指南作用。
此外,来自不同部门法的学者也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态法治、法典化、监察体制改革等鲜活实践议题。
直面中国法律实践,建构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界直面中国的法律实践,在基础理论和部门法教义学上不断推进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法理学者的研究领域依旧多元,主题跨越法教义学、司法裁判理论和立法理论等。
《民法典》的适用引发很多新兴问题,一系列司法解释出台。《合同编通则解释》于2023年12月份开始施行,相关的民法教义学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公司法》《行政复议法》和《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律的修订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回应了实践中不断涌现的现实需求,也激发起不同部门法学者针对新立法的研究热潮。刑法学研究保持了稳定的教义学风格,但针对互联网犯罪、轻罪治理、网络暴力治理等新兴实践议题有更多的关注,有学者建议应当在发挥刑法的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以法治进行强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于2024年3月开始施行,其司法适用问题也受到刑法学者的较多关注。程序法的学术研究依然与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同频共振,针对认罪认罚从宽等刑诉法修改的重点主题有持续的关注和探讨。
数字法学研究全面开花,新兴数字应用立法成热点
2024年见证了数字法学研究的全面繁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智能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如何从法学角度进行回应成为法学界面对的一项迫切任务。众多法理学研究者针对数字人权的证成、数字法学的学科属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挑战等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有学者否定数字人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权形式,也有学者认为数字法学尚未具备独立性。在域外人工智能立法的激励下,多位学者针对人工智能立法提出学理建议,提出学者版的《人工智能法》。但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宏观层面的立法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数字科技所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数据产权的界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新兴难题大大地拓展了部门法研究的边界,促使众多学科针对科技挑战进行回应,比如针对数据产权的划定难题而对传统权利理论进行更新。同时,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公共权力实践,自动化行政不断涌现,智慧司法形态不断成熟,对数字权力的边界和数字法治的内涵进行反思也成为法学研究者的一项理论任务。
另外,新兴数字应用的具体立法和司法应用也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比如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初步具备上路条件,如何从立法上对自动驾驶进行规制成为一大热点。由于人工智能科技对法学研究的重塑效应不断彰显,2024年的法学研究已经做出实质性推进,数字法学的理论版图初具模型,如何完善数字法学的理论体系并针对数字权利保护、数字法治建设等议题提供体系化的回应方案,成为接下来法学研究的一项艰巨使命。
(作者郑玉双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