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韩先楚临终前交代:死后不进八宝山,那里有我不愿见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

1986年,韩先楚临终前交代:死后不进八宝山,那里有我不愿见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安排? 八宝山革命公墓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里长眠着许多革命先烈,他们都曾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 将他们葬在八宝山中,正是表达对他们的纪念和尊敬,但韩先楚同志却在临终之前特别强调:“我死后不愿意进入八宝山,那里有我不想见的人。” 正是因为这份临终遗言,1986年韩先楚同志病逝之后,安葬于湖北红安县烈士陵园,红安县是个小地方,但这里却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称,韩先楚同志出生于此,他的革命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 韩先楚的出身并不优越,小时候姐姐被迫当童养媳,姐弟两人因父母双亡而相依为命。社会混乱、家庭贫困这些人生的苦难同时发生在他身上。 但韩先楚并没有因此被磨灭,他不到二十岁就成为了正式党员。此后,韩先楚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展现出自己无畏的勇气和出众的军事才能,多次建立奇功。 韩先楚上将有着“旋风司令”的美名,国民党陆军长官杜聿明在离开东北的时候不由地感叹:“在东北,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像“旋风”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一支部队,这就是韩先楚上将带领的部队给世人留下的印象。 韩先楚上将凭借着坚定的党性和个人军事才能,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韩先楚同志为国家作出过诸多贡献,这些奉献不仅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韩先楚同志也以人民为先,深入部队基层做调查,在我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韩先楚同志也为自己的家乡的人民做过不少事。 韩先楚出生的时候,正是全国的基层民众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一个时期,他自己就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他也知道在自己的身边仍然存在着许多贫困的家庭。 多年之后,韩先楚已经功成名就,他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这年冬天,韩先楚回到了红安县探望乡亲们,在看到很多乡亲们都不能吃饱穿暖的时候,韩先楚十分触动。 当时的韩先楚年事已高,再加上天气恶劣,让他自己身体也很不舒服,但面对挨饿受冻的乡亲们,他还是亲自探望并下达命令。 很快,五万件旧的军大衣按照韩先楚的安排送到了红安县的乡亲们手中,这能让他们挨过一个又一个严寒的冬天。 红安县这片土地是韩先楚同志成长的土地,尽管他已经离开这里很久,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和源,深沉地爱着自己的故乡。 这一年,韩先楚同志在北京因病离世,他的家人尊重他的想法,将骨灰运回红安,安葬于红安东郊。后来红安县建起了烈士陵园,韩先楚同志也就长眠于此。 这里是黄麻起义的发源地,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队伍。诸多为国牺牲、造福人民的伟大先辈从这里出发,韩先楚同志就是其中一员。他们这种勇于挑战命运,敢于改变环境的精神鼓舞着红安县人民。 很多像韩先楚一样的红安县人心中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和牵挂,他们做到了让个人走出去,带着温暖和关怀回馈故乡。红安县因此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战,成为湖北省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首批国家级摘帽县。 “死后不要进入八宝山,那里有我不想见的人。”这其实是韩先楚的借口,他真正想要的是落叶归根,安葬在自己的家乡。 所以八宝山里韩先楚“不想见的人”并不存在,与此对应的是,红安县有他“想见的人”,那就是他亲切的乡亲们。 红安是韩先楚精神的归宿,他的事迹也和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一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红安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0 阅读:183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