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还原新疆库车古代人群遗传演化历史

新华社 2025-01-14 16:28:31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14日电(记者张瑜、贾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古称龟兹,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东西、南北不同人群交汇的“十字路口”,人群面貌复杂多样。库车的古老“居民”从哪里来?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交融共生?近日分子生物学专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近日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介绍,她的团队通过对库车市友谊路墓群200余例出土人类遗骸测试分析后确定,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人群就以家族为单位迁徙到新疆库车地区,与当地人群发生遗传融合,并延用了河西一带盛行的砖室墓墓葬形制,以家族亲缘关系为基础持续使用。

库车友谊路墓群曾被列入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目前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同时期发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埋葬关系最复杂的一处墓群。自2007年始,考古工作者曾先后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共清理砖室墓、竖穴墓等不同形制古代墓葬近2000座,墓葬年代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至元明时期,其中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文物最为丰富,是科技考古团队的重点。

“利用基因组数据,我们对墓群遗骸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计算,砖室墓内埋葬个体有包括父子、叔侄、表兄妹等三级以内的亲缘关系,同一砖室墓和不同砖室墓间个体均存在这种联系,作为家族墓地使用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据现有数据,非砖室墓人群中没有检测到三级以内的亲缘联系。”崔银秋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处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库车,汇集着从周边不同地区迁徙而来的古代人群。

“基因组数据可以把人群遗传融合的过程完美复刻出来。”崔银秋介绍,单亲遗传标记和常染色体基因组的分析结果表明,魏晋十六国时期埋葬个体有较高的遗传差异,不同墓葬形制对应遗传结构不同的人群。比如,土坑墓的人群含有不同比例的中亚南部农业人群、西部欧亚草原人群以及东亚人群的遗传成分,砖室墓人群除了与上述土坑墓人群存在相同的类型外,还具有与河西走廊人群同时期人群相似的遗传类型。

在友谊路墓群检测样本中,还发现一个非砖室墓个体与砖室墓样本存在较远的亲缘关系,另有一个砖室墓样本与河西走廊十六国时期样本存在4-6级的亲缘关系。“库车地区古人群遗传结构呈现东西方混合趋势,这表明新疆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崔银秋说。

“借助科技手段,使传统考古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认为,研究从墓葬遗骸本身的基因遗传信息中找到古人群逐渐演化的过程,提高了历史遗存的信息提取深度和广度,为还原新疆库车古代人群的源流、形成提供了许多生动细节。

“考古学的一线发掘材料是科技考古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各个学科只有交叉融合,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崔银秋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增加测试样品量,着力构建古龟兹地区人群结构及发展变迁史。

0 阅读:30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