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大方兴隆乡狮子村:在一片绿海中走出发展之路

多彩贵州网 2025-01-14 18:14:31

狮子村位于大方县北部,兴隆乡政府驻地西部,全村地域面积9.8平方千米,辖8个村民组,共有988户3945人。常住居民有汉、苗、蒙古等民族,少数民族以苗族居多。域内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2℃,森林覆盖率56%。

村里交通网络密集,居二公路横穿狮子组和营脚组,产业大道连接龙兴组、上五龙组、下五龙组、中寨组、堰塘组、包包组、狮子组,通组公路贯穿全村每个自然村寨。狮子村共有耕地面积3000亩,村中部为坝子,整个村落呈“U”状。农业生产以谷类、豆类、薯类、蔬菜类和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则以牛、猪、鸡、鸭、鹅为主。

妙趣横生的地名起源

“狮子村”一名的来源,是很有情趣的。因狮子村境内有多座岩峰形似勇猛健壮的狮子,故得村名。形似狮子的岩峰是狮子村独特的一道自然景观,人们来到这里,一定会仔细观瞻,寻找出他们心目中的“狮子山”。民间有云:“九个狮子一路行,其中有个挂铜铃;哪家点中这官地,儿子儿孙点翰林。”此乃堪舆之说,自然信不得,但是也从一个侧面为狮子村增加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在狮子村,“五龙寨”的传说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谈资。相传,在神州大地上,当年蚩尤部落在迁徙过程中,曾途经六寨苗族现在的居住地,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至今还沿用的地名。为了记录所经之地,每到一地,他们都会根据地形特征为其取名,到五龙寨时,站在小箐山峰上往北眺望,看到前面的山峰五脉延伸至湖泽,形似五龙下滩,脉上泽前,炊烟缭绕,住有人家,便取名“五龙寨”。

写满历史的文物古迹

在狮子村境内,有几处文物古迹是非常珍贵的。

首先是古碉楼,位于狮子村中寨组,隶属中寨组张氏一族,建于清末民初,用巨石堆砌而成。当时,匪患猖獗,为了抵御匪患,张氏一族修建了碉楼。目前屋顶已损毁,其他方面还完好。上面还刻有一副对联:“无多风雨窗敲句,不受尘埃半点侵”。

其次是古营盘,始建于明朝初期,由三大营盘组成,为当时村民为了抵御匪患集体修建,现保存于狮子组大山营营盘、营脚组营盘、中寨组营盘。营盘上面有石岩碓,有圈,岩碓下面有岩洞,岩洞里面有水,利于长期生活于此。

还有五龙寨溶洞学校,始建于清末民初,外观用巨石堆砌而成,当时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当地子女和躲避匪患,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新学校,溶洞学校才废除,但溶洞还在。

几经周折的村落变迁

史料记载,狮子村古为蛮荒之地,清康熙三年之后,逐步有苗族人民迁入。苗族人民定居下来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汉族和其他民族在不同时期不断迁入,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色。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一代又一代地开启生活新篇章。

在整个清朝,狮子村都是大定(今大方)府管辖下的一个小村落,民国时期,地级行政中心转到毕节,狮子村隶属于大定县瓢井区八堡乡。新中国成立后,狮子村迎来了开天辟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8年,全国范围内实行人民公社化,狮子村被划为瓢井基层人民公社兴隆管理区狮子大队,苗族人士王正明成为首任大队支部书记。这一时期,村民们集体劳动、共同分配,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团结一心,共同为村子的发展贡献力量。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1991年,撤区建镇并乡,原瓢井区的石板乡、兴隆乡、菱角乡、上坝乡的上坝等四个村、长石区山坝乡的大坪村合并成立新的兴隆苗族乡,狮子村成为兴隆苗族乡的行政村,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村子的行政地位,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狮子村村支两委始终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大力引导村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了村级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全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民办实事,完成了生产生活用电等多项工程,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全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提升村民的物质生活和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

植树造林的先进榜样

项德祥,男,苗族,生于1954年,故于1997年。他是植树造林模范,从1989年冬天开始,带领乡亲们挖坑坑、打窝窝,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栽,一个冬天下来,五龙寨的人们把十多个山头种满了树。

“如果能有幸活下去,我还会带领五龙寨的乡亲们继续栽树子。但是,我知道,我就要走了,我走后,你们记得要栽树子,保护好树子……”这是项德祥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一句话,那一年,他43岁。

五龙寨是狮子村的一个村民组,这里原来也是个林木苍翠、天蓝水碧的好在处,然而,20世纪一场“大炼钢铁”的风暴,耗尽了这里几乎所有的树木。自此以后,每逢雨季或者是冰雹袭来,所有的山坡都被雨水洗刷出惨白的石头,暴雨带走了为数不多的沃土,也带走了村民的希望。

1988年秋天,项德祥与兄弟项德胜外出卖中药时,到四川省叙永县马岭镇,那里所有的山坡上全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山下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一座座村庄前,小桥流水,小河里游着一群群肥美的鸭鹅。突然,他好像中了魔一样,钻进树林。好长一段时间过后,他才从林子里出来,对项德胜说:“我晓得了,这些树子是人工栽的,不是自然生长的,我们五龙寨的每个山头都可以栽。”

他从1989年到1997年,带领大家种了整整8年的树。一批又一批树苗逐渐长大,一个又一个山头慢慢变绿,直至成为眼前这一片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成为整个兴隆乡万亩林场的主力军。那几年,整个寨子不管是小孩、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很积极,平均下来,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人在上为种树忙活。

栽树难,护树更难。项德祥和乡亲们每天都要巡查,一边栽种,一边保护,每一棵树苗都像一个自己的孩子,让五龙寨的人揪着心。项德祥每天都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看个遍,他总是清早热点饭吃了就匆匆上山,也不吃中午饭,有时天黑了都不见他回来,一回来倒头就睡。

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得上了胃病。后来,他就被胃癌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在他身后,是“毕节地区优秀农民”及“省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五龙寨也被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千佳村”。他虽然离开二十多年,但是他留下的树木,他留下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村民们的心中。

0 阅读:1
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

主推贵州省内重大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