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要升级,文化含量不可少

南方都市报 2025-01-14 23:27:34

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制造“硬实力”如何与文化“软实力”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如何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核,赋予制造业产品温度和生命力?就此,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广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张伟涛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建议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中植入更多中华文化内涵。

在具体措施方面,张伟涛委员建议出台政策措施,扶持工业设计服务企业和中小微、初创制造企业成长。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设置相关奖项、举办产品设计专题展览等方式,引导制造企业将更多中华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

一种产品吸引力高不高,除了自身的品质和独特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品牌效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意味着产品从基础生产,逐渐向塑造自身特色、掌握知识产权过渡,这个过程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一步。道理很简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当然注重品质,而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无疑是评估一种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依靠完备的产业链和充分的技术储备,在全球市场中杀出重围,品质高、价格低,这是外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一大印象。这种策略很有效,但缺点也很明显。好的一方面是,很好地利用了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中国制造确立了口碑,产生了全球性影响;遗憾的一面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逐渐提升,优势难以为继,而且这种模式所创造的价值的确相对有限。

近年来各方都在呼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理所当然涵盖更高的技术含量、更高的品质、更深厚的品牌文化,归根结底就在于挖掘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而利用好文化元素,正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当消费者不仅对产品本身感兴趣,而且还被背后的文化所吸引,那消费者自然而然成为产品的“自来水”。有吸引力的品牌和文化,会提升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黏性,提到某种产品消费者就会想起某个品牌,甚至相应的文化。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向中国产品注入中国文化,对应的是不同层级的竞争,也意味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伟涛委员建议以中华优秀文化涵育制造业人才,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国传统美学、中华文化修养等课程列为必修科目。具体的探索可能还有待深入研究,但中国制造要升级,文化角色至关重要,这应该成为共识。

0 阅读:2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