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顺义区迎难而上、承压前行,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在2023年同期高基数情况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均排名全市前列,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重点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53项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化”落实,4700余项企业诉求高效办理,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居全市前列;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市推广,实现进出口总额1780亿元,同比增长6%,“两区”建设成果斐然;以重大工程带动城市功能完善,涵养文明新风,生态环境向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提速提质农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治理效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区首家三甲综合医院——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开诊,连续13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一大批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
首都国际会展中心
产业强传统与新兴迸发活力
在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布局中,顺义区是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顺义区依托坚实的制造业基础,紧抓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契机,以集群形式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支柱产业提档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24年,顺义区三大主导产业均实现了新的突破。理想汽车纯电车型量产销售,北京现代出口整车4.7万辆,北汽越野车首款增程车型顺利上市,成功争取奔驰GLE新车型落户,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建设全部完成。尤为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11月,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正式开园启动,聚焦“汽车电子、汽车智能、汽车品质”三大方向,吸引高端零部件产业项目落地,加快汽车产业链“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园区建成后,将与河北、天津两地园区协同,打造立足北京、辐射津冀、服务全国的智能网联创新发展高地。
在培育壮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方面,顺义区同样成果满满。目前,顺义区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联合创新孵化中心,成立了汇集顶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了20万平方米的第三代半导体标准化厂房,先后引入了泰科天润、特思迪、国联万众、科华微电子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了从装备到材料、芯片、模组、封装检测及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布局。2024年,顺义区第三代半导体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0%,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航空航天产业基础也愈加坚实。2024年,顺义区航空装备配套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其中,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航空发动机巨头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实现主厂房封顶,预计2025年底前完工。项目投用后将填补我国在高推力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的空白。中国航发航材院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示范线项目完成设备整体联动调试,将成为国内先进的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批量生产、技术开发与精确复制平台。
在不断夯实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顺义区注重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顺义区积极发展跨境医药贸易,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制造和跨境医药贸易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深化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全市首家罕见病专业诊疗机构在北京天竺综保区揭牌设立,并打通了以“白名单”制度为核心的进口便利化通道。依托天竺综保区的政策优势,已有多种罕见病药品经由首都机场口岸直达临床使用,罕见病药品进口货值同比增长16%,占全国的42%,实现了从“人等药”到“药等人”的重大转变。
以智能制造为牵引,顺义区加速谋划数字经济,推进区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全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4年,博鲁斯潘等智能装备链主企业落地发展,标志着顺义区智能装备产业的集聚效应再度升级。目前,顺义区集聚了78家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智能装备企业,涵盖北京市智能装备产业全部(12大)门类,正在着力打造北京市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高地。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顺义区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区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着力打造有技术、有特色、有场景的产业生态圈。目前,顺义区已有13万家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北京市首个罕见病专属诊所开诊
北京博鲁斯潘紧密机床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两区”兴优质项目加速集聚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的顺义展区
在顺义新国展的北侧,历经3年多的建设,一条崭新的“紫金丝带”拔地而起。1月6日,新国展二期项目正式定名为“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展馆净展览面积超20万平方米,是北京市建筑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综合性会展场馆。各展馆之间以丝带状连廊相连,就像一条“紫金丝带”,寓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随着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顺义区室内展览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占全市总展馆面积的50%。
大力发展会展产业,是顺义区“两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作为“第一国门”所在地,顺义区始终紧抓“两区”建设机遇,着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优环境。2024年,顺义区“两区”建设成效评估和园区评价均达到A类。深入落实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2.0阶段工作部署,实现“两区”新增入库项目1363个,其中落地1074个,均排名全市第一。突出发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中德产业园三大园区主体作用,截至目前已探索形成了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等16项“两区”突破性政策和模式创新,向全国全市复制推广。
目前,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已集聚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家中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00亿元,同比增长10%。园区航空服务产业链条更加完善,航空总部高度集聚,形成了航空运输、机场运营、飞机维修、航材贸易等全链条产业集群。2024年1-11月,首都机场客运吞吐量达6187万人次,同比增长28.7%;货邮吞吐量达131.6万吨,同比增长32.2%。园区航空运输业实现营收1311.5亿元,同比增长20.3%。
发起成立首都机场航空业务发展委员会,引进法国立尚航空中国总部等优质项目;天竺综保区在全国150个综保区绩效评估中排名第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北京中德产业园集聚德资及关联企业117家,获评全市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中德世界隐形冠军峰会首次走出德国、在顺义举办,“中德合作看顺义”的金名片持续擦亮;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一批国际知名展会成功举办……一系列成果,为北京市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国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贡献了顺义力量。
重点产业生机勃勃的背后,顺义区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为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自2024年以来,顺义区共承接“三城”科技成果140项,同比增长18%;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10亿元的区级投资引导基金,助力优质项目落地发展;设立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基金,支持35个基础研究项目;引进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新增4家市级外资研发中心,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2%、排名全市第二。同时,全区不断强化精准主动为企服务意识,走访服务企业3900余家次,为企业量身定制、上门送出“服务包”。1700余个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数量全市最多,5780户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
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2024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上,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管理委员会集中签约仪式
北汽越野BJ60
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
环境优城市基础稳步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保障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年来,顺义区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持续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
2024年,顺义区坚持规划先行的城市建设思路,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京密路(机场南线-六环路段)顺利开工,天北路北延等7项道路工程完工验收,轨道交通R4线一期完成可研批复,全年新增公路和城市道路22公里,交通路网进一步优化。14项市政配套工程建成投用,在全市唯一获得水利部小型引调水项目8000万元支持,新建供水管线30公里,受益群众近11万人。实现老楼加装电梯开工80部、完工60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一键到家”的便利。
顺义区不断提升精治共治水平,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带动城市风貌不断优化。一年来,顺义区纵深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7项重点任务完成率居全市第一,生活垃圾分类考核位列全市第二。扎实推进城市协管员、网格员“两员合一”,精细划分单元网格4681个,广泛收集和办理社情民意41万件,接诉即办考核成绩稳定保持全市前列,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活跃在潮白河两岸的志愿服务者,已成为顺义的一道靓丽风景。自2023年开始,顺义区大力营造“顺义好风气”,通过建立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广泛推动志愿服务,坚持“倡导地区好风气、遏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价值观,推动地区风气整体向善向上向好。2024年,顺义区发掘褒奖基层好人好事2400余件,礼遇先进榜样400余人次,精准设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4万个,志愿者总数达到了26.7万,占全区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
同时,顺义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2024年,顺义区实现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两项考核均居平原新城首位。PM2.5平均浓度保持非生态涵养区最优,绿化覆盖率排名全市第二。全区绿色企业占比达24%,排名全市第二。实施“一河一策”推进水环境治理,地下水位连续7年上升,国家和市级地表水考核断面首次全部达到优良水平。新增小微绿地34万平方米、平原造林1717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圆满完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滨河森林公园
基础稳美丽乡村全面振兴
巾帼志愿者参与村域治理
顺义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顺义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评优秀,排名全市第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之称,粮食种植和生产历来是保障首都粮食供应的“压舱石”。2024年,顺义区粮食播种面积、蔬菜产量、生猪存栏量均保持全市前列,不仅保障了首都的粮食和蔬菜供应,还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食品选择,增强了首都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顺义区还注重盘活农村集体“三资”,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物业管理、安保服务等集体企业,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路径。2024年,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市前列。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北京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农村治理方面,顺义区深入落实“百千工程”,创建赵全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完成15个产业升级和风貌提升项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整治各类问题5万余处,新增8个村接通市政水,推进306处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升级,修缮乡村公路90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同时,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丰收节等活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丰富。
榜样模范代表参加燕京啤酒节开幕式
生活美民生服务更优质
民生无小事,一点一滴、一桩一件都连着民心民意。这一年,顺义区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紧扣“七有”“五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供给、切实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顺义区全面落实建设教育强区任务,精准引进教育领军人才7名,与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成立首批跨区教育集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学校、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接连挂牌,划定六大教育集团,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顺义分院成立,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实验学校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一个个强有力的举措,为教育强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在医疗卫生方面,顺义区区域医疗中心已列入市级重点工程,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天竺门诊部相继开诊,北京市顺义区顺安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实现了托管合作,让包括顺义区在内的北京东北部地区居民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58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改造,就诊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过去的一年,顺义区坚定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率均排名全市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平原新城中保持最低,在全市唯一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城市,连续13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379场就业服务活动贯穿全年,提供就业岗位9.4万个,实现岗位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2024年,顺义区被确定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试点,“弱有所扶”指标居全市前列,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优化。顺义区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养老机构达到20家,拥有养老床位5254张,“老有所养”指标全市排名提升8位,居平原新城第一。全区71家养老服务驿站、157家养老助餐点,让老年人能够就近享受服务,绘就幸福“夕阳红”。同时,顺义区实现开复工保障性住房1.7万套、竣工1.1万套,提升了住房保障水平。
2024年8月,顺义区潮白河部分河段实现通航,“泛舟潮白”成为网红旅游打卡项目。通航以来,潮白河游船共接待游客约9000人次。过去的一年,顺义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体旅消费领域势头持续向好。举办“村晚”119场,充分展示“顺义好风气”和乡村振兴新气象,辐射270.44万人次;城南体育中心对外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排名全市第二;持续擦亮樱桃采摘旅游季等活动品牌,带动消费4.2亿元……文旅融合让幸福生活近在咫尺。
回首2024,一个个重大项目、一件件民生实事,汇总成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展望2025,顺义区将继续紧抓市级“一区一策”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有利契机,强功能、提品质、优环境,着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坚决扛起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有效落实稳增长、稳预期政策措施,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汇集众智、凝聚共识,“实”字为要、“干”字当先,坚决把党中央、市委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现实。
2024年后沙峪镇博裕雅苑社区秋季村晚
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开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