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丨“水赛”泛滥,如何“脱水”?

上游新闻 2025-01-15 09:38:50

近日,“水赛”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

先是有央媒调查,发现市场上充斥着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形式大于内容的学科竞赛。再是寒假来临,社交媒体上,“水赛”愈演愈烈,以攻略、经验帖的形式炒作竞赛焦虑,吸引高校学生参与并借机敛财。

须看到,“水赛”泛滥之下,没有赢家。学生水掉了大好青春,教育水成了虚假繁荣,社会也不会在这样的形式主义狂欢中收获进步。为赛事与教育“脱水”,势在必行。

01

“水赛”之水,有何表现?

水在鱼目混珠、逐利营销。

“水赛”往往从赛事立项起就极尽灌水之能事。有人总结“水赛”的生产公式:名号要大,动辄挂名全国、国际、全球;背景要新,最好紧挨尖端领域,沾上AI、创新等热点;内容要虚,诸如知识大赛、技能大赛、设计大赛等等,将竞赛方式模糊化,报名门槛越低越好。

外在的虚浮之下,“水赛”的内核往往萎弱:它们套着学科竞赛的皮,办赛主体却往往不是学术团体、高校院系、主管部门,而是民间协会甚至商业公司,竞赛的专业性与学科性得不到保证。

更要紧的是,许多“水赛”已成一本万利的“竞赛生意”,衍生出赛前培训、赛后证书制作等二次三次付费项目,因此被迫掏钱的学生不在少数。

水在“草台班子”般的组织方式。

比赛要力求严谨公平,但“水赛”往往随意任性。有的“水赛”挂牌立项后,实际运营几易其主,不规范分包、转包;有的“水赛”放任社会机构为参赛者代办奖项,还主动设立所谓“作品绿色通道”,滋生大量作品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也有“水赛”直接“不演了”,不仅赛程赛规赛制不够透明,还对社会质疑置之不理,舆情汹涌时甚至直接停赛跑路……

水在赛事含金量低下。

有学者研究发现,有的“水赛”获奖比例超过参赛总人数一半,有的公开表示参赛者皆有奖。如此“其乐融融”,不知赛的意义在哪。

近期,上海某艺术类院校的在校学生们,仅用200多元完成了“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的宣传策划工作。这项冒牌赛事,有花哨的海报、看似正规的赛制,由AI和学生充当评委,相关的宣传视频在某视频平台收获超数十万播放量,竟还吸引来真实的赞助商,足见“水赛”荼毒之深。

02

今年开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有数场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因各种问题被停办。早在202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也曾印发管理办法,遏制中小学生竞赛活动中的功利化倾向。但针对高校开办的“水赛”却越发猖獗,症结又在哪呢?

看明线,考核、评价方式僵化,使“水赛”频现。

“水赛”的门道并不深,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在于其迎合了学生需求,能在僵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中,给出粗暴的应付方法。

可以看到,眼下不少高校将赛事参与捆绑上综测加分、升学保研、推优评奖。但只以简单的量化指标评价学生,对学生的竞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看“有没有”,不看“好不好”,这让“水赛”显得颇有“性价比”。有的学校还被曝出主动动员、帮助学生参与“水赛”,炮制所谓的教学成果。

此外,优绩主义和教育焦虑也推动着一些学生自发卷入“水赛”。不乏一些学生靠与老师攀关系,从而获取比赛机会。也有拿着现成的研究成果,频繁出现在各类比赛里“刷脸”的“赛霸”。这些人的获奖,既是对其他同学的伤害,也让功利、浮躁之风弥漫校园。

看暗线,正经比赛的异化与“水化”,更让“水赛”有了市场。

“水赛”泛滥,也恰恰说明了学科竞赛中的“正赛”还不够多、不够好。一些正规比赛近年来的异化与“水化”,同样值得警惕。

一方面,一些有含金量的比赛虽然连年举办,品牌效应越来越强,但也逐渐出现看学校不看作品、看专业不看能力等不公正办赛现象。久而久之,竞赛逐渐沦为一些高校间心照不宣的“圈子游戏”,其他院校的学生即便费时费力参与,也只能苦苦“陪跑”。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学生“赶鸭子上架”,也加剧了竞赛的“水化”。如,有的学校安排学生大一就参加学科知识竞赛,大二就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才学积累和实践能力并不匹配赛事需要,产生项目造假、挂名蹭赛、侵占项目经费等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2023年7月29日,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比赛现场。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03

“水赛”的害处毋庸赘言,但对于“水赛”不能止于打击了事。如何在“水赛”泛滥中打捞各方诉求,明晰教育改革的方向,才是应有之义。

立足竞赛本身,打掉“水赛”的戏台,还要为学生创造真正的舞台。

赛道可以再宽点,对学生的能力遴选再精细点。可以看到,如今“水赛”频现于艺术类、文史类、设计类、建模类专业,这些专业要么难以产生明确的评价标准,要么有交叉学科背景,评价框架还不够清晰。应针对性开拓更多过程性、长期化的竞赛模式,让相关专业的学生也能找到舞台打给自己的“一束光”。

方法也可以再弹性点,让竞赛真正激发学生潜能。此前,全国性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曾专门开设面向职业院校的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但被质疑限定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竞争赛道,在创业这个全民皆可参与的领域中制造了壁垒。有此先例,何不打开视野,让竞赛激励更多学子。

而在竞赛之外,教育的水分也要持续挤掉。

水是会流动的,若只除“水赛”却不改变僵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只会让这股水流向其他领域,危害教育大局。

高校不妨重新梳理赛与学的关系,立足本校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把竞赛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前置教育和练习,让学生带上真才实学去赛场练兵,让以赛促学更有依托。

主管部门也不能缺位。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或变味的比赛要及时叫停,对于新设立新挂牌的赛事也要强化内容指导和监督,防止形式主义泛起涟漪。

更关键的是,矛头不该错指,要肯定学生的努力,看到他们的无奈。

眼下,不该过分指责参与“水赛”的学生是找捷径,耍小聪明。相反,更应该看到他们病急乱投医中的这份需要,看到学生们渴望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表达。

近段时间,话题“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成为网络热点,不少学子既希望向社会展现自己,也希望面向社会,了解自己专业的薄弱面。如今,一些学生广泛参加“水赛”,亦是寄望于给自己的“水专业”“水课程”正名,去努力自证自我的含金量……

这届年轻人从来没有自甘堕落,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回报公允,并值得他们全力以赴的机会。这样的热望,应该被满足。

0 阅读:20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

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