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研究院:技术引领下的中企出海|跨越山海

第一财经 2025-01-15 13:09:23

中国企业“出海”蓬勃发展,企业参与国际交流的方式、重点区域都在动态变化,企业全球化发展正在步入一个全新阶段。

2024年,第一财经研究院开启新一轮企业全球化调研,结合数据分析与对标志性企业案例的研究撰写《跨越山海│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近年来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与新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记述新时代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历程,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借鉴,并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企业面向全球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执行摘要已于2024年12月30日发布(点击可查看相关内容)。包括典型案例的报告全文正在陆续上线,以下为报告第四章《中国企业全球化洞察》中《企业出海新方法——技术出海》小节的内容。在第四章中,我们对跨境电商、出海新兴市场与技术出海进行回顾与总结,它们代表着近年中国企业出海的新业态、新方向与新方法,是企业出海过程中的新兴力量。

——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逐步完成了从单纯的劳务和设备输出向技术、管理乃至整体解决方案输出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标准的国际化不仅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和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支撑,还成为巩固其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的关键手段。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中国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全球共享,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一节中,我们对近年来中国技术出海的案例进行梳理,并对其主要模式与面对的挑战进行总结。

一、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国门

中国在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方面的成就推动了大量“技术出海”案例的出现,特别是在高铁、电力、航天、互联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1.高铁技术出海:雅万高铁

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技术在海外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落地实例,展示了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性与适应性。项目全线采用了中国标准,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印尼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中国工程团队设计了针对高震区的抗震结构和工程措施,以绕避或大角度跨越活断层,从而确保安全性。隧道设计中特别应用了创新的加固方案,并在列控方面采用了CTCS-3级系统,该技术由中国研制,保障列车高速、安全行驶。

雅万高铁还在环保和本地化上做了大量调整。列车采用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回收85%以上的制动能量,实现低碳运行;同时,车站设计融入印尼文化,配有穆斯林祈祷室等设施,满足当地宗教需求。此外,中国还向印尼转让了高铁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并培训了4.5万名当地员工,推动印尼建立自己的高铁技术团队。这个项目不仅将雅加达至万隆的通勤时间缩短至40分钟,还展示了中国标准在海外的适应性,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影响力,为未来“一带一路”项目推进提供了成功范例。

2.电力工程出海: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是中国电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中国以高新技术和严格的环境标准引领电力工程出海,为巴基斯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解决方案。

项目采用超临界燃煤机组和二次海水冷却技术,显著减少了冷却水对海洋温度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电力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卡西姆电站还实施了废水循环利用和脱硫除尘等严格的烟气处理标准,实时监测确保排放远低于当地法规要求。此外,卡西姆电站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特别是通过种植125英亩红树林来稳固海岸线并支持生物多样性。这种高效的电力工程和严格的环保措施在巴基斯坦赢得了良好口碑,也展示了中国技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生态适应性与责任意识,为其他国际项目树立了绿色标杆。

在项目管理方面,卡西姆电站建立了投资、监理、建设和运营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从施工到运维全程标准化操作,提前完成多个关键建设节点,确保电站高效投运。在属地化管理方面,项目雇佣了大量当地员工,通过培训提升了巴基斯坦电力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运维能力。卡西姆电站还定期与当地大学合作,培养电力工程人才,并组织本地员工赴中国培训,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知识转移。

3.航天技术出海:国际化、标准化的探索

中国航天业正在通过技术与标准化的双轮驱动战略,将航天技术广泛推广至国际市场,并带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全球应用。这种模式不仅帮助中国航天技术在海外市场实现技术落地,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

中国航天技术“走出去”得益于自身在卫星、运载火箭、遥感系统等领域的领先技术。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该系统成功推广至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示了中国卫星导航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北斗的应用得到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支持,帮助其建立技术标准,使北斗系统与其他国家的导航系统兼容,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应用。通过这一标准化路径,中国的技术与国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支持了跨国合作中的技术统一和兼容性。其次,为加快标准推广,中国还推动在南京设立了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这是IEC在中国的首个分支机构。中心的成立旨在支持国际标准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加速中国航天等技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在此基础上,中国与IEC合作制定了多个航天标准,涵盖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和卫星系统的规范要求,使这些标准逐渐被纳入全球技术体系。这不仅简化了中外技术合作的流程,还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影响力。

这种技术与标准并行推广的模式,在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作中同样得到验证。比如,与巴西合作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系列项目(CBERS)在南美取得了显著成果,项目还通过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使中国遥感卫星的技术规范得到国际认可,更好地满足各国的农业、环境和灾害监测需求。通过技术输出带动标准推广,中国航天实现了从技术领先到标准共建的转型,稳步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互联网技术出海:TikTok全球化的成功

TikTok不仅是一个视频平台,还代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输出的新路径。通过推动“轻量化”视频编辑技术和丰富的增强现实(AR)特效应用,TikTok使得普通用户可以简单、高效地创作优质内容,形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内容创作趋势。同时,TikTok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短视频文化,影响了各国的用户习惯,使短视频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媒介形式。TikTok的成功促使其他互联网企业跟进短视频业务,间接推动了中国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TikTok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算法推荐系统。TikTok的推荐算法能够灵活适应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不同区域的用户偏好,确保其推荐的内容与当地受众的兴趣一致。通过这种适应性极强的本地化内容策略,TikTok有效提升了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此外,TikTok在全球化过程中注重合规性和数据隐私保护,这是其国际化成功的关键一环。例如在欧洲设立数据中心以遵守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美国遵循当地的法律要求,确保用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得到保护。

这些措施帮助TikTok赢得了国际市场的信任,避免了数据隐私问题对业务拓展的阻碍,从而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中保持了较高的用户增长率。TikTok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技术“出海”的成功范例,为其他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参考。

5.电动汽车出海:比亚迪的技术标准与品牌建设

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品牌拓展领域,更在于推动中国电动车技术标准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通过自主研发的电池和电动平台技术,比亚迪向全球展示了高效、安全、环保的电动车技术,成为中国电动车技术“走出去”的领军者。

比亚迪的电动平台(如e平台)和电池技术(如刀片电池)被称为中国电动车的技术“名片”。e平台基于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开发逻辑,通过高度集成和模块化设计,不仅提高了整车效率和安全性,还使比亚迪能迅速适应不同市场的技术需求,为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提供定制化车型。这些技术在满足严格的欧洲标准(如欧盟的碰撞和排放认证)的同时,也适用于东南亚和拉美市场的本地需求,形成了跨区域的技术适配性。

在全球市场上,比亚迪将电动车核心技术标准化,使其符合各国认证要求,这一策略推动了中国电动车标准在全球的推广。比亚迪在欧洲率先获得了欧盟整车认证,允许其电动车在德、法、英等市场销售。这种标准化进程不仅简化了汽车进入特定市场的流程,也为其他中国车企提供了在国际市场推广中国技术的示范。

比亚迪还在东南亚和拉美本地建厂,以区域生产带动技术输出,进一步推广中国电动车技术。例如,在泰国,比亚迪首个海外工厂的设立为当地电动车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帮助比亚迪成为泰国最受欢迎的电动车品牌。在巴西、匈牙利等新兴市场,比亚迪的生产基地将中国的电动车生产标准和技术推广至当地,不仅支持了区域市场发展,还为这些国家的新能源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

二、中国技术成功出海靠的是什么

1.技术与标准融合出海

中国企业在技术出海中推行“技术+标准”的融合模式,这不仅在高铁、电力和航天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还通过标准输出为项目的落地和持续运营提供了系统化支持。标准的推广使得技术输出不再局限于设备和系统的提供,而是延伸到项目的整体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和环保监督,为国际合作建立了更加长效、稳固的基础。这一做法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相对单一的技术输出模式。

例如,在高铁项目中,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技术输出侧重于高质量的单项技术供应,而中国高铁项目则强调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中国中车和中国铁建等企业针对东南亚高温高湿的环境特点,制定了从轨道建设到抗震设计、电气系统等方面的全流程标准。这不仅提升了项目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也确保了后续运营和维护中的一致性与可靠性。这种标准化的全流程支持,使中国高铁在东南亚市场上树立了安全、可持续的品牌形象,并赋予项目更高的运维效率,为合作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电力工程领域,中国电建在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中,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数据实时监测体系,确保项目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绿色地运转。中国电力技术还通过建立系统性的环保标准,为其他“一带一路”电力项目提供了实施参考。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电力技术输出往往更关注单项技术设备的性能而缺乏全流程标准,难以满足当地市场在长期运营中的监管要求。因此,中国输出的环保标准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口碑,有效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在航天技术方面,中国航天企业通过与IEC等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并主导了多项航天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覆盖了运载火箭、卫星等关键技术。这种标准输出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保证了中国航天技术符合全球准则,也奠定了中国航天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和应用性。其他国家的航天技术输出更多是以“技术提供”为核心,而中国则通过国际化的标准输出,使得航天技术在项目合作国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降低了各国技术合作中的管理成本。

标准输出的意义在于,它为全球用户建立了一套易于执行和互通的技术体系,使中国技术在海外市场获得了高效的落地支持。在高铁、电力和航天等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中,这种“技术+标准”融合的模式增强了中国技术的竞争力,也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国际化路径,推动中国标准在全球的普及。

2.核心技术驱动品牌建设

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中,“核心技术驱动与品牌建设”的双轮策略成为了其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系统化的品牌建设,中国企业不仅构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还赋予了“中国制造”新的国际形象和更广大的影响力。

首先,核心技术的创新、迭代和积累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根本驱动力。许多企业通过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打造了高度集成、成熟、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技术领先的优势,使得企业能够更高效、灵活地满足不同区域市场的多元需求,并在全球技术标准上取得主动权。核心技术的积累不仅带来了产品性能上的显著提升,还推动了制造流程的优化,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电子等行业,中国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构建起市场地位优势,并持续拓展相关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品牌建设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另一核心要素。通过系统化的品牌形象塑造,中国企业逐步改变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传统认知,逐步建立其质量优、创新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的品牌内涵。中国企业在进入全球市场时,不仅专注于产品的技术性输出,还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塑造符合当地市场偏好的品牌价值。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市场,企业通过严格符合当地的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提升了品牌在消费者中的信任度;而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则通过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技术解决方案,塑造了高性价比与可靠性强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的本地化运营,企业实现了与不同区域市场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品牌认同感和用户粘性。

此外,核心技术和品牌建设的协同作用,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建立了系统性优势。技术创新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又进一步扩大了核心技术的市场认可度。技术和品牌的双重驱动,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更为稳固的竞争优势,并使其输出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得以推广。这种双向促进的模式,提升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了“中国标准”在更多领域的普及,形成了技术、品牌和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

3.本地化合资合作促技术出海

在全球市场拓展中,中国企业通过“本地化调整与合作伙伴协同”策略,极大提高了技术出海的效率与成功率。这一策略不仅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还提升了技术的认可度和长期竞争力。

首先,通过本地化调整和与当地企业协同合作,中国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并满足不同市场的技术需求。合作伙伴对市场的认知情况和渠道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加速项目落地,并确保技术解决方案在当地能被接受。其次,各国在法律和技术标准上存在差异,通过与当地企业协同,中国企业更容易满足当地的法律、环保和技术标准要求,从而提升合规性水平并减少运营风险。与本地企业的深度合作帮助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更顺利,例如在电力项目中,中国企业通过实时满足当地的环保和安全监管标准,使技术推广更具可持续性。第三,本地化调整和协同合作使企业能够直接获取一手市场反馈,推动技术的快速优化与创新。通过在当地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企业可根据实时数据迭代技术,满足本地化需求。在新能源等领域,这种高效的反馈机制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保持技术竞争力。第四,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显著降低了技术输出成本,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通过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设施,中国企业节省了运输成本,并提升了供应效率。最后,本地化调整和协同合作还提高了市场信任度,为长期合作创造了基础。技术的合作落地还能带动当地就业并履行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逐步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信任,为未来的市场拓展和技术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中国技术出海“双手抓”模式具备独特优势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技术出海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西方国家的技术出海模式主要依赖市场化驱动,通过开放的全球市场、商业化的标准以及技术主导的扩展来实现国际化。中国则在市场驱动之外,还通过政府间协议、政策支持及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技术走向全球,形成了“双手抓”模式。这种双向推动不仅确保了技术出海的成功,还使中国技术在新兴市场获得了独特的竞争力优势。

1.中西方技术出海模式的区别——单一的“市场化”与“双手抓”

西方国家的技术出海模式历史悠久,通常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技术进入全球市场。这种方式强调商业拓展、标准统一和市场适应,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然而,这种模式在技术落地和标准融合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在文化差异和市场需求多样的新兴市场中表现不一。以美国和欧洲的通信技术和标准为例,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了全球范围的应用和合作。虽然这一模式为技术出口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但技术进入新兴市场时往往会遇到成本高、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此外,美国的互联网标准、欧洲的电力和机械标准等已经被全球广泛接受,但这些标准常与西方利益绑定,在劳动力素质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新兴市场落地难度较大。以日本高铁在东南亚的项目为例,虽然其技术成熟,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项目落地困难且成本高昂。西方模式虽鼓励企业创新,但也在新兴市场的复杂环境中显示出其局限。

中国技术出海不仅依赖市场运作,还通过政策支持和政府间协议形成了双向推动,使得中国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形成了协同效应。这一策略的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尤其明显,通过大型项目和国有企业的参与,中国技术在海外迅速站稳脚跟并形成一批系统性的应用。

中国技术出海越来越重视全球市场运作与技术创新协同。中国企业通过全球化市场运作,不断推进技术的国际化,以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本地化运营,在新能源、通信等领域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例如,比亚迪在泰国设立生产基地,迅速扩大当地市场份额,同时通过本地化制造优化了当地交付产品的成本结构。宁德时代则通过在欧洲设立电池工厂,推动其电池标准在欧洲市场的普及。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灵活的市场安排,将中国技术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顶层设计与重点项目为中国技术输出提供支撑。与西方不同,中国依靠政府间协议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性安排推动,使得技术出口更具协同优势。这种模式通过一系列大型项目快速打开市场,以央企和国企为桥头堡,为技术输出提供了政策和资源支持。例如,中国与印尼政府间合作的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首个高铁全系统输出的海外项目,项目中融入了中国标准和管理体系。政府间协议使得项目从技术到标准全面使用中国体系,不仅提升了中国技术的国际影响力,还帮助当地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2.中国“双手抓”策略的优势

中国技术出海的“双手抓”策略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向推动下,形成了政策协同与市场化运作的独特竞争力,使得中国技术在全球市场上更具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发挥国有企业桥头堡优势,引领技术与标准落地。中国国有企业作为桥头堡,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标准支持,推动了中国技术的国际化。例如,中国中铁在东南亚的高铁建设项目,不仅带来了技术,还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使得中国的高铁标准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国企在全球市场的布局通过人才培训和技术转移,为当地市场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并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

政策与市场双驱动增强技术渗透力。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至202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出口年均增长超过12%,尤其在高铁、电力、通信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中国已经逐步实现了从单一设备输出到综合标准输出的转变。数据增长的背后反映出中国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实现了双向协同效应,增强了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渗透力。

从区域市场到全球,中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深化。中国的“双手抓”策略在推动技术标准全球化方面尤为显著。通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项目的落地,中国标准在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逐步被接受和应用,使得中国的技术规范和管理体系实现了区域到全球的推广。例如,中国的电力和高铁技术标准已经逐步在非洲和南美等地推广,形成了系统化的技术支持,为未来技术扩大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技术出海面临着知识产权、文化差异、合规成本等方面的挑战

虽然中国技术已经逐步在全球展现出竞争力,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技术和市场的适应性,还包括知识产权、文化差异、合规成本及政策引导引发的关注等方面。

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不足。中国企业在技术出海时常遇到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问题,部分企业在进入欧美市场时因缺乏专利布局而面临法律风险。以比亚迪为例,其在拓展欧洲市场的过程中遭遇专利诉讼,导致技术推广受阻。这一问题源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专利意识相对薄弱,专利布局不足,难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全面保护。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拥有更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例如,特斯拉在进入欧洲和亚洲市场之前,早已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全球专利布局。据统计,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1000项与电池技术相关的专利,这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中能够有效保护技术不被模仿并且免受专利诉讼的“威胁”。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拓展中需要强化专利布局和保护意识,以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文化与市场适应性存在差异。文化差异和市场适应性是中国企业技术出海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法律和消费者习惯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中国企业需要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以适应当地市场。例如,TikTok在全球取得了广泛成功,但在美国却因数据隐私和内容合规问题受到严格审查。西方国家尤其关注数据隐私,欧洲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是全球最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因违反GDPR规定,全球企业已累计缴纳了超过10亿欧元的罚款,这给跨国互联网企业提出了严苛的合规要求。实际上,西方公司在这方面也遇到过类似的挑战。谷歌在进入欧洲市场时,因其数据隐私政策未满足GDPR要求而被处以5000万欧元的罚款,反映出跨国企业在文化和法规适应上的难度。中国企业需要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提前了解并满足当地的文化和法律要求,以减少合规风险和市场阻力。

技术出海的合规成本更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环保、安全、质量等法规和技术标准上存在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技术出海中面临高昂的合规成本。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在欧洲建立电池工厂不仅需要满足欧洲严格的环保法规,还要在供应链中达到欧盟的碳中和标准。这些法规要求中国企业在环保管理和供应链本地化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导致合规成本显著增加。其他外国企业在合规成本控制方面同样面临挑战。例如,美国的特斯拉在德国柏林建立超级工厂,必须满足欧洲的环保要求并通过数百项环保测试,这使得工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显著提高。据统计,特斯拉为满足德国当地环保标准,追加了超过1亿欧元的预算,工厂建设的审批时间也被拉长。这一对比表明,合规成本是企业在拓展全球市场时普遍会遇到的挑战,中国企业在扩展国际市场时也需做好高合规成本的准备。

政府政策引领易引发国际关注。中国的技术出海依托“双手抓”策略,通过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双向推动,这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在一些国家引发关注。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国企的技术扩展伴随政府意图,可能带有国家战略考量。例如,华为在全球扩展5G技术时,与中国政府的密切关系引发一些国家的关注,导致这些国家对华为5G设备采取禁用措施。这种关注在通信、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尤其容易出现。实际上,类似的关注也曾出现在西方公司身上。例如,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在高铁建设中受到欧洲多国的支持和政策引导,这引发了一些国家对其在欧洲市场主导地位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德国铁路巨头西门子便试图通过收购阿尔斯通高铁部门来扩大市场份额,但因担心阿尔斯通的技术和国家政策影响力而未获批准。中国企业需要在国际市场中加强透明度,减少因政策支持而产生的国际市场疑虑。

五、企业应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建设、本地化管理等方面提前布局

近年来,中国技术出海的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在技术与标准输出方面的能力已显著提升,但仍面对诸多挑战。未来,中国企业在推动技术全球化的过程中,应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建设、本地化管理和政府协同等方面提前布局,以减少市场风险、提升品牌认知度,推动“中国技术”和“中国智造”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具体来看:

加强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体系建设。针对智能电动汽车、互联网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企业需制定系统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在专利申请、保护和维权方面提前布局,以减少在国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纠纷。为此,企业可以在进入海外市场前进行深入的专利调研,确保核心技术获得充分保护。同时,建议企业在重点市场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专利预警和纠纷处理机制,确保技术在不同市场的安全和合规。此外,企业还可与当地法律机构合作,确保在专利纠纷发生时具备充分的法律支持。这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将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安全保障,并提升“中国技术”在全球的信誉。

优化标准输出机制,建立联合标准体系。中国企业在技术出海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输出机制,通过“一带一路”平台推进联合标准的建设,提升标准的兼容性和推广度。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中国可以通过联合研究和技术合作,积极参与或主导区域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逐步建立跨国标准体系。这一策略将有助于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增强中国标准在全球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国际组织,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通过这样的联合标准体系输出,中国能提升技术的国际认同度,进一步推进“中国标准”在全球的普及。

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增强文化敏感性。未来在海外市场,企业需加大对本地化团队的投资和支持,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本地化人才,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企业在全球扩展中要注意尊重和适应当地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这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品牌认知度。为增强文化适应性,中国企业可以在进入新市场之前进行深入的文化调研,建立一支熟悉本地文化和市场的团队。例如,在欧美市场的拓展中,企业可以通过招聘具有国际背景的营销、法务、合规人才,确保产品在数据隐私、环保、安全等方面符合当地法规。同时,在营销策略上,企业可以结合当地消费习惯,推出更贴合当地市场的产品与推广方案。此外,还应注意培养熟悉本地文化的人才,这将有助于企业适应当地市场,提升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调,支持技术出海。技术出海涉及诸多政策支持和管理挑战,政府应在外交政策、经济合作、市场准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帮助。中国可以通过政府间合作协议和行业协会,积极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创造更友好的环境。政府不仅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订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确保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在目标市场获得保障,还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组织举行跨国技术研讨会、标准推广会,增进技术和管理的互通与互认,降低中国技术在国际市场中的应用障碍。这种多层次的政府与企业间协调将为中国技术走向国际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

出品人|杨宇东

总顾问|秦朔

总策划|于舰

报告撰写|于舰马绍之李嘉怡黄小婷马鑫刘慧雯于明

视觉支持|王皎莹项凯钱春华韩文婷蒋皓明

校对|申江波苑利芬邓诗瑜赵维一王婕妤

运营|邵玉蓉

视觉创意|第一财经视觉中心

数据支持|智慧芽

合作伙伴|秦朔朋友圈

报告出品|第一财经·第一财经研究院

0 阅读:2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旗下的财经版块。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