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非遗|潍坊刺绣串联地域文化脉络,赋能“情绪价值”

齐鲁晚报 2025-01-15 15:41:1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吴昊马小杰

漫步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沿主干道一路向东,潍坊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李银凤所在的潍坊刺绣十笏园工作坊便映入眼帘。一位来自南非的小伙子跟着自己的潍坊朋友来到这里参观,彼时李银凤正在创作一幅孔子周游列国《圣迹图》,鲜活生动的人物正随着李银凤手中的针线一步步跃然而出,精湛绝伦的技艺让这位南非游客赞不绝口。

与此同时,潍坊刺绣市级非遗传承人于静正在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的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潍坊刺绣的针法与诀窍。自2018年开始,于静几乎每周都会前往学校教授孩子们潍坊刺绣的相关知识。最开始她是跟自己的恩师潍坊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丁培玲一起,现如今她已然追寻着老师的步伐,成为更多年轻人的老师。

李银凤正在创作孔子周游列国《圣迹图》。

地域特色鲜明

深受人们喜爱

潍坊刺绣是潍坊地区刺绣的统称,是鲁绣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也是山东省确立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4年11月,潍坊刺绣亮相“与辉同行”山东专场直播间,李银凤和董宇辉一起现场展示并体验潍坊刺绣。直播过程中,李银凤向大家展示了几件潍坊刺绣的实用作品,一组早些年女性装饰和保暖额头用的抹额,用潍坊话来说也叫“头箍”;还有一组女性服饰上袖口的刺绣作品。从细节能看出,潍坊刺绣整体粗中有细,针脚密实精湛,实用性和艺术性交相呼应。刺绣的针法和技法是它的语言,而潍坊刺绣的语言多达二三十种,在李银凤的作品里,即便是一只小小的翠鸟,都能在其中看到多种潍坊刺绣的语言,鸟类的绒毛感与生命力都能通过针法和技法展现出来。

说起潍坊刺绣与其他刺绣最鲜明的不同,李银凤表示割绒绣的技法和针法算是潍坊刺绣的典型特色之一,在其他绣种里很少能见到。“比如我们以前看到的鞋垫和鞋面,割开来两面都是毛茸茸的,给人一种暖烘烘的感觉。”李银凤笑着说,潍坊刺绣很符合山东人的个性,构图粗犷简练,因为以前是日用品为多,故而以“结实”为美,实用价值非常高。在配色上,早些年会以对比鲜明的深色为主,现如今因为艺术价值升高,出现了装饰、观赏等作用,故而用色更为丰富多样,整体呈现出一种中国画的意境。

并且,潍坊刺绣如今的适用范围也非常广泛,除了最基本的服饰与装饰,还被广泛应用至胸针、挂饰等现代化的小物件中,这些作品都在直播中进行了展示,就连董宇辉都忍不住说:“这么精致的小风筝(挂饰)还是双面绣的。”

直播最后,董宇辉团队的工作人员还现场体验了一把潍坊刺绣,李银凤将自己给人物开脸用的细线递到工作人员手中,这根线仅有普通丝线粗细的1/16,李银凤说这还不是最细的丝线,如果要绣人物的眼睛,会用到1/128的线。直播时为全网观众展示的那幅待完成作品,正是李银凤的孔子周游列国《圣迹图》。此次互联网的宣传与推广,让潍坊刺绣这门传承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一针一线间描绘方寸世界,色彩瑰奇中讲述百态景观。

于静正在工作室里刺绣。

免费培训多年

受众影响广泛

在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非遗空间一楼有一间绣艺坊,平日里若是散步走进这里,就能看到于静坐在自己的绣架前,一针一线在刺绣,她的身边总是围着几个热爱刺绣的“学徒”。这些学徒以女性为主,年龄跨度很大,上至五六十岁的退休大姐,下至三四年级的上学孩童,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都热爱潍坊刺绣。“从2018年开始,我几乎每周都会走进一所学校,给孩子们上刺绣课。”于静回忆说,她第一次走进的学校是日向友好小学,那时候面对一张张稚嫩又充满兴奋的脸庞,她觉得无比兴奋与愉悦。

“当时因为孩子们年龄都比较小,我教的是麻布绒绣,它的针比较钝,格数大,对于小朋友来说安全系数高,易上手。”于静说,那时候带着孩子们一起绣校训,她跟恩师丁培玲一起,一年一年坚持了下来。后来丁培玲老师年事渐高,进校园宣传潍坊刺绣的重担就压到了于静身上。在这个过程中于静遇到过许多有天赋的孩子,有的小孩是肉眼可见地喜欢潍坊刺绣,“我现在有个小学徒,上小学四年级,特别喜欢刺绣,她的天赋很高,我很希望她能成为我的传承人。”说到潍坊刺绣的这些“好苗子”,于静眼睛都亮了起来,但她同时也表示,不会要求这些孩子将来一定从事这个行业,因为她明白,仅有喜欢和天赋还远远不够,能不能依靠这门手艺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好好生活,才是潍坊刺绣想长久发展的关键。

于静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刺绣,那时她的大伯母会在家给孩子们的帽子、鞋垫等服饰上绣花样。这让于静很感兴趣,也曾试着拿起针绣上几下。这份热爱一直持续到成年,参加工作后,于静一直对小时候看到过的潍坊刺绣念念不忘,她那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2022年,于静正式成为潍坊刺绣非遗传承人。近二十年的学习与深造,让于静也成为潍坊刺绣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日积月累的穿针引线中,于静由一个“传承人”变为“播种人”,带着潍坊刺绣的希望与未来,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2024年夏天,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打造潍坊市民艺术夜校,首期夜校开设了包括刺绣在内的10门课程,聘请于静为课程教师,同时在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官方网站“云学艺”线上课堂开设潍坊刺绣课程。“作为文旅局主办的潍坊市民艺术夜校,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把潍坊的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让潍坊的非遗能有不同渠道来进行传承。”潍坊市新时代文旅发展中心负责人李萌萌说,手工类的非遗项目在潍坊非常受市民欢迎,这也充分展现了潍坊市民对于潍坊刺绣的一种特殊感情。

于静带着潍坊刺绣走进校园。

促进灵活就业

带来经济收益

经年累月的教学经历,于静发现了许许多多拥有刺绣天赋的年轻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爱上潍坊刺绣,他们会围着于静一块学习,大家共同研究传统针法,这样的过程令于静感到欣喜。

2020年,潍坊市文旅局与潍坊市妇联联合在潍坊巾帼家政广场打造潍坊非遗扶贫就业培训基地,开设刺绣产业培训班,帮助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创业。2023年,潍坊市文旅局开展“非遗刺绣”在社区活动,在奎文区陈家、大虞、新华路、工福街等社区启动刺绣微创业项目,通过开展潍坊刺绣公益培训,推动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绣制一幅作品所用时长不同,因为绣品的尺寸、题材、针法等不尽相同,一般画作要用时1个月以上,大幅的作品用时半年以上。刺绣的价格在3000元到50000元之间,定制的作品价格会略高。”于静说,她现阶段主要的顾客来源,一部分是单位作为礼品赠送使用,特别是赠送国外的客户,题材以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另一部分是家庭作为新居装饰使用,以吉祥如意题材的作品为主。李银凤也表示,她的一幅《榴枝黄鸟图》,花了将近两个月,用到的针法技法颇多,售价在两万多元。绣品中鸟的羽毛根根再现,鸟喙坚挺,叼着的毛毛虫也有一层毛绒之感。如果是学徒的作品,同样的图案同尺寸大小,大约在2000元至4000元,实际价格会因为作品的质量而有所波动。

通过文化带动经济,通过传承扩大影响。正是有了一代代潍坊绣娘们无私倾囊相授的互帮互助,潍坊刺绣得以在新时代脱胎换骨,他们手中的针线可以是画笔,将万千景色展现在方寸之间,也可以是脉络,将万千手艺人串联在一起。

于静创作的潍坊刺绣作品《吉祥太平》。

文化赋能创造

“情绪价值”

“潍坊刺绣有一种雄浑、拙朴、温厚的特点,它受潍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深。配色古朴典雅,鲜明中不会给人张扬的感觉,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李银凤说,在潍坊刺绣中可以看到潍坊人乃至山东人的性格特点,作为中国八大绣种之一鲁绣中的典型代表,潍坊刺绣具有简练、牢固的基本特点,实用性是潍坊刺绣的基本属性。

服装服饰是潍坊刺绣应用最多的领域,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潍坊刺绣并不是一件“易碎”的艺术品,结实、耐用、融入生活是它最早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你仔细看老潍坊的绣花样子就能发现,过去的潍绣针脚很齐,观感上就让人觉得平整,厚重之外带着一种立体感。”李银凤笑着说,这一点其实就很“山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潍坊刺绣的艺术性逐渐增强,与书画、油画、摄影等作品进行了充分融合,使得它在展现形式上变得更多样,同时也更加注重欣赏性。

在李银凤所处的工作坊里,能看到许许多多潍坊刺绣的“衍生产品”,从“最原始”的服饰、手包,到创新而来的发簪、耳饰,再到现代气息浓厚的冰箱贴、车挂,潍坊刺绣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艺术是需要往前看的。”李银凤说,工作坊里经常会有喜欢刺绣的人来跟着自己学习,她就会教他们把潍坊刺绣运用到这些实用的小物件上,来往十笏园博物馆的游客来到工作坊,看到之后就会购买这些带有潍坊刺绣元素的小物件,车挂、冰箱贴、围巾都非常受欢迎,买的人多了,潍坊刺绣的影响力和推广力也就越来越大。

李银凤认为,创新是潍坊刺绣现阶段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充分结合,不断挖掘潍坊刺绣文化价值背后的实际意义,在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赋予“情绪价值”,让潍坊刺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只有市场变大了,才能吸引更多人“进来”。潍坊刺绣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中逐渐领悟了这个道理,从最初的实用型到之后的艺术型,再到现如今的“情绪价值”型,潍坊刺绣这一路走得崎岖又独特,但终归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回到这一文化脉络最初的“起点”,在日常里绽放艺术的光彩,在细微处跳动文化的脉搏。

这一路,本就是不可复制的。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期间汇聚的人文情怀与历史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以针为笔,描绘出的潍坊文化脉络,终将伴随齐鲁大地的精神一起,养育、引领无数的热爱与追求,这不仅仅是文化赋予经济社会的“情绪价值”,更是文化给予人民的“情绪价值”,是一方水土的牵引羁绊,亦是梦想的生生不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