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戏剧观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又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喻荣军的开场白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1月16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在主题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会场上,喻荣军提到,现在,许多年轻观众来上海就是因为看戏。就拿音乐剧来说,2023年全国演出的近万场音乐剧中有6000场在上海。2024年1至10月,全国音乐剧56%的票房来自上海。
“现在全国许多省市都在提出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那上海的优势是什么?”喻荣军说,上海的文化具有融合性与包容性、拥有相对成熟的演出市场和产业链,上海也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也有不错的市场运作能力。近几年,上海的演艺对年轻观众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年轻观众的特点是“着重体验、表达和互动”,因此,近几年上海也因此而产生了音乐剧、沉浸式演出、脱口秀等新型演艺业态。
“上海已经做得很好,但如何做得更好?”问出这个问题后,喻荣军又连着问了一系列“如何”——
在成熟的演艺环境里,一块钱的票房往往能带动七块钱的消费,应该如何加强配套服务赚取那其余的六块钱?演职人员的权益如何保障?外地演职人员来上海如何管理?如何协调各个协会,来共同制订政策、方案?这些人如何评职称?是否需要成立编、导、演、制作人的专委?怎么让他们来到上海后留在上海?
在创作方面,《繁花》让全国的观众关注上海,去年沪语戏剧也成为了新的热点。接下来,上海题材如何继续深挖?如何进行剧本和剧目的孵化?如何系统地擦亮经典IP?如何把巡演变成驻演,与全国甚至全球演出市场的互动,打造更多的上海首秀、首演?让上海的演出大码头有更多的源头活水。怎么发挥主流院团的引领作用,处理好国有院团与民营团体的关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在演出制作方面,从舞美、技术,到设备、仓储等环节,如何配套?在“走出去”方面,文化如何出海?现在已经有些原创音乐剧走到海外,但还需要更专业的文化演出经纪等。
在他看来,有了好的演艺环境,演艺的发展才会更加的自发和自觉,并且会成为一种必然,这还需要进行全方面的调研,要有科学化的管理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