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季建荣于瓅
图源:新华网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3亿;其中浙江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339.40万人。养老服务需求急剧上升。
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推进社区食堂(老年食堂)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加强失智失能照护服务供给。
养老,也是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两会,多位委员就怎样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等带来了相关提案。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冯志刚:让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补充到养老服务队伍
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冯志刚一直关注农村“一老一小”和留守女性等群体。面对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冯志刚提出,可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责任心、公益心强的妇女挑选出来,进行服务技能培训,补充到养老服务队伍中去。
“今年以来,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合玉环市妇联先行先试,创新推出公益家政养老服务新模式,组织发动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组成‘巾帼嫂’队伍,为她们提供免费家政技能系列培训,其中就有专门针对‘巾帼嫂’公益家政养老助老服务技能的课程,支持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巾帼嫂’通过公益家政服务的历练继续走职业化道路,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
冯志刚介绍,在养老服务方面,“巾帼嫂”不仅会通过对独居、留守老人实际需求的分类研判,制定包含医疗护理等内容的项目清单,并量化服务内容、时长、频率和费用等,用清单化推动项目落细落实。同时还会在重要节庆组织举办契合老年人需求的特色活动,进一步丰富服务对象精神文化生活。
“该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为广大乡村女性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其综合素养和收入水平,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关爱氛围,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冯志刚说。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嘉善高级中学教师孙元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养老服务事业
省政协委员、嘉善高级中学教师孙元菁提出,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出台相关政策等一系列举措,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养老服务事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社会上的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水平不高、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养老服务事业,不仅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还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给大学生更多就业选择。”孙元菁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方向。
孙元菁介绍,尽管近年来各地频频出台相关政策培养和吸纳养老服务人才,但由于工作强度、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因素的限制,养老服务人才的供给仍然不足。要破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难题,政府、高校、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各界需要通力协作,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与引进上下功夫,还要在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促进养老服务与就业环境融合等方面同步推进,“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养老服务事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认知和认可度,为大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友好的工作环境。”
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科科长许征骏:加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建设
在浙江,人工智能产业早已成燎原之势,“人工智能+”正不断生长,为千行百业赋能。
省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科科长许征骏认为,当前浙江的养老服务体系中,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依然十分有限。他分析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产品成熟度不够。例如,目前市面上在老人助浴、助洁(处理二便)、助医(血糖监测)等方面已有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投入市场,但是在日常使用中适用人群不够广泛,实际使用功能也不够完善,在养老机构和居家照料中心难以普遍推广。
一方面,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当前养老护理员队伍文化程度、综合待遇偏低,从业年龄偏高,大多数为50岁以上人员,且流动性大,缺乏年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
许征骏认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的场景应用,还需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助力养老护理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和投用;同时加快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学习新技术,将人工智能产品投用于养老机构和居家照料中心现实场景,逐步弥补并替代传统护理服务。许征骏以助浴举例,在智能助浴机的加持下,一个人就能完成失能老人的沐浴工作,不仅大大节省人工成本,也提升了安全性。
“在应用推广上,以省内中心城市为应用试点,逐步学习和调整人工智能服务水平,条件成熟度后在全省范围广泛应用,养老护理人工智能化。”许征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