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议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社区化办园

新京报 2025-01-16 14:33:49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实现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市两会上,多位代表热议了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幼儿园建设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建议,加大对生育问题的战略考虑,政府层面需要全力稳妥推进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积极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建议,解决好2至3岁及3至6岁托育的衔接问题,减少家庭频繁择校的难题,可以探索幼儿园社区化、小型化办学;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课程处主任李得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提前谋划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育衔接,还要关注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韩大元代表:推进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降低家庭生育成本

在审议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时,韩大元就其中提到的“社会保障和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落实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仍面临严峻挑战,全社会都需要转变观念,使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成为全社会基本共识与价值理念。特别是,政府层面需要推进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采取有效举措切实降低个人和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的压力。

韩大元表示,近年来,北京的生育率逐渐下降,如2021年,北京常住人口出生率只有6.35‰,已出现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

在去年市两会上,韩大元就呼吁北京市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生育,解决因生育带来的各种负担。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到“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实现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

韩大元认为,应当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看待如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问题。生育意愿不强烈可能涉及不同因素,主要原因之一是生育后会导致家庭尤其是妇女的社会负担增加。

韩大元建议,打造生育友好型城市,需要从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综合施策,通过切实的制度和举措,减轻家庭和个人的生育负担,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首先需要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优化首都人口发展格局,实施具有前瞻性的人口发展战略,重点解决产业人才结构、公共服务配套等关键性问题,通过促成北京在区位上的人口合理均衡分布,确保城市“减量发展”下不因人口规模缩减而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尤其关注劳动力规模缩小、生育率下降等风险与挑战,积极适应和应对人口发展新趋势。

政府层面需要全力稳妥推进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构建“以妇女保障为基础,以儿童成长为主线,以家庭养育为主体,全社会共同负担”的生育友好型社会,积极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抓住婚嫁、生育、幼儿养育、儿童教育等重点环节,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税收、社保、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完善生育保障和儿童福利制度,消除对家庭成长和婚育不利的痛点,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也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多途径满足青年及新家庭的住房需求,为青年乐于组建家庭、愿意生养子女消除障碍因素。在生育养育方面,完善婚育休假和生育保险制度,鼓励男性参与子女照料,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建立多元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多措并举为育儿家庭实现家庭-工作平衡创造体制机制条件。

黄石松代表:探索幼儿园社区化、小型化办学,解决托育衔接问题

黄石松认为,政府层面正日益关注生育友好城市建设和托育问题的解决,有一些积极变化,但当前幼儿园的办学理念、规模和条件等方面的部分规定需要进行完善,特别是对于2至3岁及3至6岁的托育衔接问题,需要频繁择校给家庭带来了诸多不便。通过大量国内外调研,黄石松发现,在经历老龄化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等,幼儿园的发展路径从规模化、标准化逐渐转变为社区化、小型化。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北京市出生人口约10万人,北京有三百余个街乡镇,平均每个街道或乡镇的出生人口仅约300人。”黄石松认为,在目前的人口增长现状下,原先的规模化办园要求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可能存在着招生困难的情况。

黄石松表示,幼儿园不同于小学,尤其是针对0至3岁儿童的教育,更强调就近入学的原则。国外经验表明,超过15分钟的通勤时间将显著降低家长送孩子入园的意愿。对于2至6岁的孩子来说,长时间的通勤不仅不方便,还可能因突发情况(如孩子不适)需要紧急回家而造成困扰。

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许多国家转向了社区化、小型化和家庭化的办学模式,办学主体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选址方面,这些幼儿园通常依托社区公共设施,例如公园绿地和体育设施等,甚至有的国家将幼儿园设在写字楼或CBD区域,让家长送完孩子后就能直接上班,“这反映了幼儿园发展趋势从小型化、灵活化到社区嵌入式的转变。”他说。

黄石松认为,北京应关注幼儿园的社区化和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托育服务方面,应该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实现2至3岁及3至6岁托育的有效衔接,减少家庭频繁择校的问题。他提出,可以打造社区嵌入式托育,结合社区公共设施,如公园、绿地和体育设施,建立小型化、灵活化的托育机构。

同时,探索土地和房屋的多功能复合利用,允许根据需求合理调整功能用途,确保设施可以根据市场配置和社会需求灵活变动,解决学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促进教育设施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育需求。此外,还应该修订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和小区规划的标准规范,考虑建设学校、幼儿园和养老中心等设施的空间共享和多功能复合利用,并解决由此带来的消防和其他管理问题。

李得武代表:优化托育与教育资源配置,关注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

李得武认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应充分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他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公办幼儿园相较私立幼儿园存在一定差距,私立幼儿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同时提供了一些特别的服务措施,例如放学后(15:30之后)的服务以及周六日的临时托管,这实际上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实际困难。

“北京市正面临2到3岁儿童托育问题的挑战。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年出生婴儿10万个,2023年幼儿园在园人数为51万左右。如果全托至少需要容纳6万-10万名儿童,这对空间和师资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如果北京市2至3岁的托育服务必须全市展开,解决空间和师资的问题就成为亟待谋划的重点。”李得武通过调研发现,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样在中学阶段存在,仅以某特定学校为例,目前的师生比达到了1:12以上,这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

鉴于此,李得武建议引进一些高质量的私立幼儿园、私立学校来补充现有教育资源。近年来,其他省市对私立学校的政策支持有所加强,北京也开始允许外资和外商举办培训。李得武在南方某地考察时,了解到当地有一所寄宿制小学,因其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吸引了大量学生,满足了特定市场需求。李得武认为,通过引入类似高质量的私立学校,可以进一步丰富北京市的教育资源。

李得武表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提前谋划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育衔接,还要关注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李得武认为,培育专业的教育人才和教育管理尤为重要。他表示,对于律师、医生和教师等关键行业,应强化管理人才的资格准入制度,确保教育的专业方向。他建议采用同工同酬区管校聘的方式,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提高教学质量。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