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大地上的无名者|书评·非虚构

新黄河 2025-01-16 15:20:02

“每一棵菜都没有名字,每一个人都在尽力生长。”这是印在《没有名字的人》封面上的一句话。这本书是“网易人间”主编的一部非虚构作品。

这世间大多数的人,都不过是尘世里的沙,被风一吹就消散了,不会在时间里留下痕迹。

而文学,非虚构文学,却可以打造一座沙晷,让原本转瞬即逝的故事得以流转,得以被许许多多的人,与这些故事里的人类似的人们,触摸到时间走过的痕迹。

“人间theLivings”自2015年成立至今,由写作者共同记录创造了很多的故事,迄今阅读量已经1000万+。《没有名字的人》结集了其中的15个故事,作者包括贾行家、王选、团子、子禾等人,基本是年轻作家,作品主题也以描述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为主。

首篇《在大山尽头顶仙出马》,作者贾行家。这是一部“东北巫术拾遗”,作者讲述了一个东北屯子晚清以来流传在当地人中间的故事。比如,四英姨关于人世最初的记忆都和饥饿有关。她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供奉的“大仙”,人们祈求大仙保佑风调雨顺,“能将够我几个孩子吃,就行了。”这些讲故事的人,犹如村头大树下爱讲古的白胡子老爷爷,熟悉这旮旯从前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在与身边围着的小孩儿的一问一答之间,村庄的道德伦理、人际守则,悄然完成了代际的传递。

这本集子所讲述的人们,大半数都住在村庄或小镇里。从未离开过村庄的农村青年,为买房耗尽一生的贫困农民,为争取更大利益而独咽苦果的“钉子户”,流动的麻村人,失落的“人民影院”,依然眷眷不忘的旧时的仪式感,“有钱没钱,洗澡过年”……还有,不被“看见”的母亲,她是被家庭生活剥夺了时间和空间的妇女的典型,仿佛小村田间地头的一株植物,后来转身变成了小镇工业园里的一颗螺丝钉,而不管何时,她早已把自我付给了孩子和家庭,慷慨而干脆,一点一滴也没剩下。

中国的根砥是农业国家,所有人的祖辈都是农村人,这些故事所呈现的生活场景,即使不是这一代的,也至少是前代的、前前代、某一代人呼吸里共有的气息。村人和镇民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走出他们生活的那一方小天地,只能“坐在小镇造就的光阴里,朝着外头张望。”当然,有些人走出来了,他们后来怎样了呢?

这部集子获选文章最多的作者,是王选,收录了三部作品。从甘肃天水走到都城北京,“85后”作家王选的经历,就是当代青年的流动性和北漂状态的一面镜子。

《六指》和《流动的麻村人》描写早期生活,西北边陲小镇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蒙昧中孜孜向光。《进了南城根,没人知道我是谁》是王选的北漂经历。“他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是这个城市的漂泊者和寄居者?他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某个大梦初醒的深夜依然感到生活的寒意?他们是不是和我一样,穿过长长的巷道时有长长的梦想……”一长串的发问,叩击着每个读者的心。“我是他们。他们也是我。”“我们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在窄小的出租屋,过着千篇一律的日子……”北京那么大,何处能安家?而王选近年声名鹊起的表现,已经用事实在证明了,扎根大城市,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一首老歌:“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人类都是梦想家,哪怕飞不高,从不肯停歇飞翔的翅膀。一切叙事都在悄然成为历史。这些故事隐藏着日常生活史的内涵,它们是时光的挽歌,是个人生命史的记忆留痕。众生无名。我们就是他们,是这个时代沉默的大多数人。文学让沉默者的故事,传唱在人间。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