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为民宗旨彰显法治本色——大同市2024年法治为民实事项目成效显著

身边24小时 2025-01-16 16:20:31

大同市2024年

法治为民实事项目成效显著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法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树牢宗旨意识,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实践、增进群众福祉的关键抓手。2020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实施并完成法治为民实事项目39个,“法治为民”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市委依法治市办经过广泛征集、综合审定,确定10项法治为民实事项目。项目启动以来,各承办单位聚焦目标任务,精心组织推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一、坚持立法利民,推动良法善治

修订《大同市养犬管理规定》。市人大、市政府为适应我市养犬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犬只管理,将修订《大同市养犬管理规定》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并组织修订。《大同市养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由市城市管理局起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修改,经市政府常务会通过后,于2024年12月经大同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第一次审议。修订草案从养犬登记、犬只免疫、养犬行为规范、经营、收留和领养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进一步规范养犬行为,保障公民健康和人身安全。《大同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出台将为我市养犬管理工作带来全新格局,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迈向更高台阶,营造更加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

二、坚持执法为民,守护人民权益

纠治各类欠薪违法行为。市人社局积极履行职责,强化执法力度,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办理“双签字、周调度”制度,对重大复杂疑难问题由县区主要负责人挂牌督办,确保案件投诉量下降,群众满意度提升。先后组织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工程建设领域“春季护薪”专项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及工程建设领域“安薪行动”,全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1827户,涉及劳动者3.26万人;共受理各类欠薪投诉举报线索15959件,共为7851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9042.81万元,全市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拖欠工资等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市市场监管局坚持监管为民,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由消费者直接提出需求,市场监管部门组织抽检,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并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核查处置,化解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和疑惑。2024年,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微信小程序、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广大群众对食品抽检的意见,将火锅底料、油炸肉制品、乳粉等20个品种确定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重点品种。先后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进商场、进市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14次,吸引消费者代表5600余人参与,共计完成940批次食品抽检任务,检出不合格样品28批次。针对不合格食品,依法开展核查处置工作,有效保障了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柔性执法。市生态环境局不断优化执法程序、细化执法事项,积极推行“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制度,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及时调整正面清单企业名单,加强差异化执法监管,做到守法无事不扰、违法利剑高悬。严格执行免罚清单,将25项不予行政处罚事项纳入柔性执法管理,对初次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以教育为主,进行包容性管理,2024年共办理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7件,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创新监管模式,推动环境监管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全年使用无人机巡查128次,不断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

三、坚持司法惠民,彰显公平正义

高质量完成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市委政法委坚持维护司法权威和公信,加大对司法救助工作的调度督导频次,实现“月汇总——周调度——日跟进”,推动各政法机关加强协作配合,主动作为,发现线索,帮助当事人摆脱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切实做到“扶危济困、救急救难”。2024年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全年共使用847.8万元,救助案件321件,救助388人,做到应救助尽救助,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

全力兑现群众胜诉权益。市法院不断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执行联动机制,深化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024年先后组织开展“暖冬—2024”执行专项行动、“利剑大同-2024”百日攻坚行动、“财产处置季”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两级法院共执结执行案件16127件,执行到位31.05亿元,执行到位率56.74%,案款发放平均用时压缩到9个工作日,执行到位率同比提升7.47%,有力促进了法治社会和诚信社会建设。

严惩涉企犯罪,服务民营企业。市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依法平等保护企业、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更实更真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严厉打击涉企相关犯罪,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发展、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案件立案监督专项行动”,助力企业多维度化解防范生产安全问题。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成立大同黄花、浑源黄芪、广灵小米3个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扩宽“阳高红”“天镇胡麻油”等地理标志保护范畴,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深耕大同农业经济发展。

四、坚持服务暖民,传递法治温度

开展电信网络诈骗预警信息劝阻。市公安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在预警下达、落地劝阻、反馈落实、督导问效等环节下力气、出实招,预警劝阻和防范教育能力稳步提升。完善“联动劝阻”机制,最大限度挖掘潜在被害人并联合分县局及辖区派出所见面劝阻;与银行协作,对高危预警人员银行账户实现“保护封停”,努力让受害群众“即使受骗也不受损”;实现“全警反诈”,打造具有特色的“反诈防护”体系,牢牢守住全市人民群众“钱袋子”。2024年反诈中心共接收预警信息26万余起,成功劝阻260550人次,成功劝阻率99.31%,止付预警账户9642个,见面劝阻3028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300余万元。

开展免费法律咨询与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市司法局进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制定实施方案,出台免费法律咨询管理细则,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延伸服务试点,在全市10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6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全面实施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实现法律援助“身边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4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3.06万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8.6%,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共受理案件500件,已全部结案。

开展全市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联合市工商联积极开展“法治体检”活动,组织律所采取“1+1”结对服务的形式,点对点服务民营企业,建立服务台账,分析梳理相应的法律服务需求,全市60家律所通过法治咨询、座谈问诊、法治讲座等方式为26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共计300余场次。联合市经开区举办法治护航医药专业镇律企对接座谈会,与13家企业形成一对一法律服务。深化“万所联万会”机制建设,推动各律所与市工商联所属23家商会一对一建立合作关系,2024年全市律所与工商联、企业召开座谈会60余场,通过企业代表与专业律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进一步提高我市企业合规管理的意识和水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