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化组建一批市重点实验室:瞄准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塑造未来产业竞争力

新浪财经 2025-01-16 17:18:33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是本市高水平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主要定位与功能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未来产业培育,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组织开展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坚持需求导向与高价值创新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的科研带动高水平产业赋能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营造创新生态,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科技创新平台。

新形势下开展市重点实验室布局,要瞄准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塑造未来产业竞争力,发挥支撑平台和功能单元的作用,着力增强战略性和敏捷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引领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2024年,市科委聚焦

基因编辑与治疗、抗体药物、

前沿新材料、脑机接口等

6个科技前沿与未来产业培育方向,

依托多元化主体,鼓励协同联合,

进行全链条布局,比选寻优,

优化组建重点实验室。

打造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共性技术支撑平台

上海市宽禁带与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WideandUltra-WideBandgapSemiconductorMaterials

宽禁带与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是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的核心基础材料,近年来因新能源汽车产业而快速发展,但也存在掺杂与缺陷调控机理支撑不足、大尺寸单晶制备装备智能化程度低、规模化生产一致性差、产业链协同不够等问题,限制了产业能级的提升。

实验室依托上海天岳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筹建,固定成员53人。研究团队具备深厚基础,天岳公司的导电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8英寸稳定达产,率先发布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上海光机所在超宽禁带半导体装备方面实现突破,发展了自主可控的AI晶体装备,实现“一键长晶”。

未来,实验室将面向新能源汽车、电网、卫星宇航等产业应用,加强碳化硅共性技术攻关,布局氧化镓、金刚石材料研究和测试平台建设,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加快塑造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新动能。

智能机器人方向

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高地

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智能机器人是汽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产业的基础装备,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最重要的具身载体,对上海市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实验室由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机器人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机器人构型综合、操作规划与控制、生机电一体化智能系统及工业机器人装备研发与应用等领域形成了突出的技术优势,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并孵化和培育了节卡、术锐等知名机器人企业。

实验室固定成员50人,研究方向涵盖机械、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45岁以下青年学者超过80%,26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谷国迎、卢策吾2位教授获“科学探索奖”。

实验室将着力推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研究,提升上海在机器人技术与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为人工智能、大飞机制造等战略性产业提供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与装备。

助力上海具身智能穿戴技术创新

上海市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WearableRoboticsandHuman-MachineInteraction

可穿戴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康复以及助老助残等领域日趋重要,但距离实用化普及化,还面临来自结构驱动、感知计算、规划学习、控制优化等方面的挑战。

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筹建,固定成员42人,围绕人体运动功能的重建、康复与增强,初步形成了“感知控融”的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理论体系,在驱控一体化关节模组与仿生机构设计、人在环中交互控制、柔性电子皮肤与神经接口芯片等方面具备了成果基础,联合医院、康复机构和企业加快产品级落地,并深化中欧、中德合作,与欧洲、德国多家穿戴机器人、神经工程等优势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合作。

实验室将面向穿戴机器人的重点应用场景,强化具身智能支撑,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推动上海智能机器人和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发展与未来产业培育。

基因编辑与治疗方向

打开罕见病基因治疗之门

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GeneEditingandCellTherapyforRareDiseases

体内基因编辑治疗可省去复杂的体外细胞培养过程,基因编辑药物可作为最终产品直接用于患者,从而使得大幅降低成本,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复旦大学共同筹建,主攻特殊感受器、神经系统等罕见病的基因治疗。前期已主导了国际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成功纠正聋哑患者听力和言语,入选《柳叶刀》封面文章;同步使用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在眼部炎症与肿瘤治疗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现有固定成员60余人,汇聚了复旦大学校内与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附属儿科医院等基因编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工程化等团队。

实验室将利用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进行精准药物和器械研发,解决罕见病缺医少药的诊治难题,为“少数人”点亮生命健康之光。

免疫治疗绘制血液病治愈新蓝图

上海市血液病基因编辑与细胞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GeneEditingandCell-basedImmunotherapyforHematologicalDiseases

针对困扰我国人民健康多年的白血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王振义院士牵头研发了精准诊治的“上海方案”,享誉医学界。然而,由基因变异引起的其它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血液遗传病,仍然难以治愈。多年之后,基因编辑和免疫治疗的出现,为“不可能”带来了“可能”的希望。

实验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筹建,目前拥有临床医生、专职研究人员等固定团队51人。研究团队长期推动基因治疗在血液遗传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开展了第一款在美上市的我国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试验,入选2022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获得国家药监局首张体内基因编辑治疗的临床批件。

实验室将依靠基因编辑和免疫治疗,努力实现遗传性疾病的治愈和恶性血液肿瘤的长期缓解和逐步走向治愈,支撑上海生物免疫治疗产业发展,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自主研发新型高效、低脱靶的基因编辑工具

上海市精准基因编辑与临床技术转化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PrecisionGeneEditingandClinicalTransla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神经退行、代谢、恶性肿瘤、心血管、感染及消化系统等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带来了革命性的机遇。

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共同筹建,现有固定成员65人。研究团队率先发现单碱基编辑器的脱靶效应,入选“2019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并开发出新一代高保真单碱基编辑器;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签约转化合同金额到账近4000万元。

实验室致力于针对遗传性疾病(如天使综合征)、重大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慢性病(如慢性乙型肝炎)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症)开展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脱靶率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精准疾病模型,推进基因编辑与调控的临床试验,以期提供创新的精准治疗技术解决方案。

抗体药物方向

做原创靶点的抗体药

上海市肿瘤治疗新靶点发现与抗体药物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OncologyTargetDiscoveryandAntibodyDrugDevelopment

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D-1、HER2、CD19等抗体药物的靶点均在国外被开发和验证,我国抗体药产业的发展仍缺少原创靶点突破。

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筹建,固定成员40人。研究团队专注于抗体药物原创靶点发现,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化靶点发现、抗体筛选与工程、生产工艺上游开发、转化医学研究等平台,取得了CD3L1肿瘤免疫治疗靶点,开发全球首创抗体候选药物,已在中美开展I期临床研究,并显示抗肿瘤活性信号。团队成员前期的转化合同金额超过2.8亿元,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上药集团、乐普生物、柏全生物、美雅珂生物、罗欣药业等开展了深入合作。

实验室将致力于推动药物靶标的精准识别、抗体及衍生药物候选分子的高效筛选,以及临床研究新药(IND)的成功转化,走通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临床应用的“从0到1”原创药物研发路径,培养精通靶标发现、抗体及衍生药物全链条研发的综合人才,为肿瘤治疗创新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研发国际领先的肿瘤领域创新药

上海市抗体偶联药物与双抗药物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Antibody-DrugConjugatesandBispecificAntibodies

中国生物药市场已达千亿规模,其中抗体偶联药物以其靶向精准治疗的特点,存在大量临床需求,双抗药物具有更强特异性与更低脱靶毒性,表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目前抗体偶联药物与双抗药物亟待关键技术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传统药物无法企及的疗效。

实验室依托迈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固定人员团队由多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背景的科学家组成,包括研发人员54人,转化及CMC人员50人。在抗体偶联药物(ADC)与双抗药物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和完整研发及临床能力,已有多款国际领先的ADC和双抗药物品种管线在研,其中以Nectin-4ADC(9MW2821)为代表的全国首创品种,已推进至后期关键性临床阶段。注重产学研合作,前期已与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合作开展新药研发,与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等合作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

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抗体偶联药物与双抗药物研发平台,建成IDDC™ADC技术平台和T细胞衔接器类(TCE)双抗药物技术平台,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医合作,促进抗体偶联药物和双抗药物的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新靶点、新抗体、新ADC

上海市创新靶标抗体偶联药物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Antibody-DrugConjugateswithInnovativeTarget

2023年抗体偶联药物(ADC)市场约1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00亿美元以上。随着新型靶点的开发、双功能ADC的应用拓展及区域市场的快速崛起,ADC领域有望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增长点。而新靶点的挖掘、新型载荷的开发以及偶联技术的突破,将成为加速创新型ADC临床转化的关键驱动力。

实验室依托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筹建。上药交联是上海医药全资子公司,负责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与转化,拥有10年以上ADC药物研发经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在靶标蛋白、候选药物、递送技术等领域具备基础。实验室的固定成员超过百人,核心高层次科学家20余人。

双方经长期合作,已取得新靶点合成、AI辅助抗体设计、有效载荷发现、定点偶联及临床分子发现等一批成果,合作研发了免疫激动型抗肿瘤ADCJL-209等。下一步,将依托实验室建设,基于交大新靶点发现、AI辅助抗体设计、有效载荷分子创新及新型ADC技术平台的早研能力,高效衔接上药交联的项目转化能力,实现First-in-class产品的快速落地。

前沿新材料方向

构建低维超材料创制技术高地

上海市无机二维超材料原子调控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AtomicControlandApplicationofInorganic2DSupermaterials

低维超材料是材料向极微观深入发展的重要领域。探究亚埃米尺度新型材料结构和性质,以及开发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人工复合功能材料,是低维超材料科技研发走向实用化的前提。美、英、德、日、韩等新材料研究机构均在积极布局。

实验室依托上海大学,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筹建,固定成员45人。两家单位自2008年以来开展合作,建立了溶液中离子与碳基材料之间水合离子-表面作用的基础理论体系和模拟软件,开发了埃米级低维材料结构基元及器件组装精准控制技术,在核废液减量资源化、G5级湿电子化学品纯化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果。

实验室将搭建基于埃米尺度的低维超材料通用研究平台,拟从四个方面进行布局:一是人工智能计算新范式,二是材料精准构筑,三是应用关键工艺开发,四是前沿技术及未来低维超材料创制,构建学科交叉的科研组织模式。力争在分离膜、核废液处理、集成电路、生物医疗、绿色低碳化工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撑上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建设低维超材料创制技术高地。

脑机接口方向

加速脑机接口技术走进临床

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ShanghaiKeyLaboratoryofClinicalandTranslationalBrain-ComputerInterfaceResearch

脑机接口是人类面向未来的科技,猴子通过意念操控鼠标打电玩、肢体残疾的患者恢复行动能力,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重新开口说话……不断发展的脑机接口技术正在将科幻变为现实。近年来,全球脑机接口产业高速发展,在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共同筹建。研究团队前期已研制出国内首款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64通道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产品,开展了上海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临床试验,并联合上海科技大学国际首次实现了汉语语音的合成及实时语言解码临床试验。

实验室拥有神经机制研究、脑机技术研发、临床应用、算法开发及伦理审核等领域的科学家和临床专家50余人,正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实验室将进一步建设脑机接口系统离体概念验证平台、在体概念验证平台以及临床试验平台,联合各方突破电极、芯片、植入体以及编解码等技术瓶颈,加速脑机接口技术探索性和注册临床试验,开放多维度脑电数据库,推进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

↓分享

↓点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