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风暴
年度报道
你是一船之长,世界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景象。
2024年对于很多产业企业而言,是业绩承压的一年,苏高新同样经历了“失落时刻”。
编者按:2024年,面对经济与行业调整的大环境,如何穿过风暴,在周期考验和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是每一个企业掌舵者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观点新媒体策划并推出“穿过风暴”年度系列报道,寻找一批在变革中砥砺前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同时,我们将继续对话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丰富学识的经济学者与行业领袖,从他们的角度,解读行业与企业的未来发展。
观点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数据方面,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约14%;实现工业增加值9.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3%;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全国约30%高新技术企业、4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科创板上市企业。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苏州高新区近年来以新思路打造苏州产业科创主阵地,包括引进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寻找新时代的产城新思路。
而苏高新是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直属的国有企业,围绕光子、集成电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园区主题,打造了阳山数谷、高新智造港、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狮山总部经济中心、苏州国家环保产业园等约43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观点新媒体了解到,苏高新主要聚焦绿色低碳、医疗器械等转型方向,并拓展半导体、AI等前沿产业,形成战略投资(对被投企业以权益法核算)、产业投资(通过基金布局高新技术企业)、定增投资(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三大模式。
2024年对于很多产业企业而言,是业绩承压的一年,苏高新同样经历了“失落时刻”。
投融两手抓
苏高新以“3+1+1”进行业务布局,“3”主要包括产业园区、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其中产业园区的运营方是苏州苏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苏高科”),苏高科与A股上市平台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同为融资的平台。
和其他产业企业不同,据观点新媒体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到2025年1月8日,苏高新共发行18笔债券,远超其他产业企业。
此外,苏高新的融资渠道还包括绿色债券和CMBS。
早在2021年3月11日,苏高新集团就成功发行了江苏省首单“碳中和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亿元,票面利率3.6%,主要用于工业环境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据苏高新负责人表示,这笔债券的发行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主要方案之一。
观点新媒体了解到,碳中和债券是绿色债券的子品种,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募集资金用途更加聚焦,须专项用于低碳减排领域,并对碳中和债给予专项标识;二是项目遴选更加精准,鼓励发行人聘请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相关评估认证报告;三是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发行人需要在年报和半年报中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低碳项目进展以及碳减排等环境效益情况,强化存续期信息披露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2021年12月13日,江苏省首单产业园CMBS华金证券-苏高新上市科创园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交所获批发行。该项证券发行总额为2亿元,信用级别为AAA,期限12年。标的物业为上市科创园一期,位于永安路南、青莲路西,园区占地面积约3.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1万平方米。园内共有9栋单体。其中,综合研发楼1栋、高端生产楼7栋。
苏高新融资和投资两手抓,不仅是融资大户,还是多只基金的参与者。
据苏高新2024年中报披露,聚焦医疗器械、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等转型方向和前沿产业实施投资布局,打造“园区运营+产业投资”双轮驱动模式。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2.13亿元,存量投资项目累计出资金额49.73亿元。
截止至2024年6月30日,苏高新自营基金5只,总规模10.98亿元;参股基金11只,认缴出资5.43亿元;共计撬动基金总规模56.52亿元。上半年基金投资一级股权项目16个,投资金额1.94亿元。
作为基金的投资方,苏高新推高了“基金招商”的比例。观点指数了解到,AI数据处理一站式服务商文德数慧、中国首款体外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研发企业心擎医疗、国内首家无线内窥镜企业英赛飞影、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研制企业科塞尔等均为苏高新旗下产业园入驻企业。
划算的买卖
2024年12月20日,苏高新发布公告表示,孙公司苏州苏新聚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苏新聚力”)通过参与公开征集转让的方式,接手华侨城旗下子公司深圳华侨城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华侨城资本”)持有的江苏国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国信”)7.36%股份,交易金额为21.22亿元。
交易完成后,苏新聚力将成为江苏国信的第二大股东。
江苏国信的主营业务是能源与金融,能源板块以火电业务为主,金融板块以江苏信托为主,江苏信托目前系江苏银行第一大股东。
苏高新表示,此次入股江苏国信是战略性投资,与华侨城集团、江苏国信将基于各自的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寻求在地产、旅游、售电、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实现产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还可以在交易完成后获取投资收益。
据江苏国信2024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279.84亿元,同比增长11.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21亿元,同比增长48.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27.68亿元,同比增长47.37%。
从江苏国信的业绩情况来看,苏新聚力受让的资产是一项优质资产,且受让价格为7.63元/股,低于公告当日江苏国信的收盘价7.75元/股。
同时也要注意到,前面所提及的苏高新战略转型的成果并未能及时地反映到苏高新的业绩报告上。据2024年三季度业绩报告,苏高新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5.45亿元,同比增长9.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7亿元,同比减少13.15%,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3.25亿元,同比减少327.76%。
商品房销售方面,苏高新前三季度商品房合同销售面积8.49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7.12亿元;新增商品房开工面积13.28万平方米,新增竣工面积36.05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9月30日,出租房地产总面积48.48万平方米,取得租金收入1.34亿元。
受让江苏国信这项资产有助于加速苏高新从传统产城开发运营模式向“园区运营+产业投资”模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其向产业投资运营商和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转变。
2024年7月19日,苏高新发布公告称,子公司苏州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医疗器械产业公司”)拟与控股股东苏州苏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苏高新集团”)共同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设立江苏省生物医药(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简称“生物医药母基金”);其中,投资管理公司出资不超过5.84亿元,医疗器械产业公司出资不超过1.17亿元,苏高新集团出资不超过5.84亿元。
这项基金的设立,是因为苏高新聚焦“新兴产业投资运营和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以“园区运营+资本赋能”驱动主业集群发展。
苏高新表示,医疗器械产业是重要的转型方向,一方面以旗下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Medpark)为载体,汇集国内外医疗器械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龙头;另一方面通过自营和参股基金扩大医疗器械产业投资规模,积累优质资源。
此次参与设立生物医药母基金,旨在获取投资收益的同时进一步增加项目储备,吸引被投企业在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内招商落地,强化培育优质企业,未来择机加大投资或实施并购。
如何运“盈”
据苏高新2024年三季度业绩报告,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1.84亿元,同比增长38.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445.17万元,同比增长124.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4.24亿元。
对比此前半年度的业绩数据,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3.61亿元,同比增长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3亿元,同比减少3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9909.42万元,同比减少31.44%。
观点新媒体认为,业绩变动背后是五个关键词,即战略转型、新质生产力、园区发展路径、招商的时间及招商方式。
2024年3月28日,苏高科(常熟)智能制造创新园正式开园,项目总投资超9.6亿元,建筑面积25.53万平方米,这个项目也是苏高新集团在常熟打造的第一个产业园项目。
此外可以注意到,苏高新这个项目是以“2+N”的形式打造,也即是以绿色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声学材料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及核心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高端材料等为重点产业,并配套苏高科“园享+”产业园服务体系,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纵观苏高新所有产业园区,可以发现园区招商定位的变化。即使是较早打造的园区,也已经根据现阶段市场企业的需求进行相应改造更新,且大多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产业定位。
据了解,苏高新的高新智造港A区位于苏州浒墅关经开区青花路26号,始建于2006年,因原产业园内厂房载体均为单层机械厂房,土地集约利用率低下,且内部格局分布、水电、消防等不能满足现有市场企业的需求,园内形象和各项设施陈旧破损严重,原厂房载体于2021年5月拆除推倒重建更新,2023年5月整体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这个项目的招商定位为高端装备、大健康。
观点新媒体认为,将产业园区定位设置或转变为以新质生产力主导,有助于产业集聚。相比一般的产业定位,新质生产力是以知识、信息和创新为核心,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进而推动产业集聚区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企业成本的角度,产业集聚还有助于企业间的互动和协同,降低各项成本,且园区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此外,从这个项目还能看出,目前苏高新在未开园期间已经开始密集招商。
苏高新表示,苏高科(常熟)智能制造创新园已累计储备在谈项目80余个,力争在五年内快速形成产业集聚、要素融合、配套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圈,实现入驻企业总产值超30亿元、纳税总额超1.5亿元的目标,打造成为常熟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标杆园区。
类似这种前置招商,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市场匹配度。如在项目规划期间就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制园区,减少过度投资的风险,还可以引入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提升园区知名度,进而吸引其他企业入驻。
目前,不仅园区招商时间前置,园区招商方式也从此前的“以税招商”转变为“以才招商”、“招才引企”。
2024年11月30日,据苏州市工信局公示,苏高科珠江路创新中心科技园获评苏州市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该园区位于高新区珠江路117号,于2008年正式开园投入运营,已聚集60余家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苏高科珠江路创新中心科技园作为苏州首家以花园式科技研发办公为理念、以科技创新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孵化平台,园区可以为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企业提供孵化培育全生态链服务。
近期,苏州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如《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办法》、《苏州高新区关于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其中提及对各类型人才提供项目经费、购房补贴等政策扶持。
也即苏高新位于该区域的园区可以享受到上述政策优,入驻园区的企业也可以降低用工成本,达到“招才引企”的效果。
(转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