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桃花源,百年树打箐”,站在云南省宣威市宝山镇宝山村委会树打箐村村口,白墙黛瓦的地标,让人仿佛跨越千里,来到上海市宝山区某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村口。
兜兜逛逛,既让人惊叹于这里与上海乡村的“不约而同”——一样的墙绘,一样的庭院小景,一样的农文旅结合;又让人流连于这里的“独一无二”——百年古树荫蔽下的议事角、百年老宅里的“乡愁馆”……如今的树打箐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示范村、样板村,先后获评云南省绿美村庄、曲靖市人居环境三星级自然村,并被纳入曲靖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可在一两年前,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百年古村,设施老旧、空心化严重。树打箐村的蝶变,始于沪滇协作。2017年以来,宝山区结对帮扶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上海“宝山”认识了云南“宝山”,两地干部携手,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让村集体账户充盈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村庄富起来,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小资金如何发挥大作用?
箐深林密、树大繁茂是树打箐村的一大特色。据说,“树打箐”本来叫“树大箐”,后来才演变成“树打箐”。
村里多棵老树被游客们誉为“网红打卡点”。游客们发现,村子贴心地在树冠下设置了桌椅、围栏,不仅方便拍照,还能坐下来歇歇脚,吹吹凉风,感受鸟语花香。
其实,这些大树下的公共空间,也是树打箐村村民们的议事空间。最古老的那棵百年滇青冈连同它所荫蔽的区域,如今就叫“橿子树(当地人对滇青冈的称呼)议事角”。百年古村落的蝶变伊始,源自树下的讨论和沟通。
“第一笔投入树打箐村的资金只有100万元,金额有限,怎么花在‘刀口’上?首先要做的是听听村民们怎么说。”宣威市副市长、上海援滇干部黄辉说。在排摸沪滇项目时,他们发现了这个坐落在乌蒙山深处的古村落。树打箐村距离宣威市市区50公里,有汉、彝两族居民111户340人。和很多深山里的村庄一样,她面临着资产闲置、人口外流、产业特色不明显等难题。但让援滇干部印象深刻的是,树打箐村的群众基础比较好,村民们欢迎乡村振兴,也愿意为乡村振兴出力。
“村民们就是在大树下讨论怎么改造的。”宝山镇党委书记董祥俊说,在树打箐村的改造过程中,始终注重倾听百姓的声音,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轻介入、微改造、保留乡愁”的建设思路。
通过与村民们不断沟通、商讨,确定了“基础设施提质改造、乡愁唤醒、庭院美化、亮化工程、乡村治理、产业培育、农村厕所革命”等7项主体工程,并且明确“村内不拆一栋房、不毁一口井,只添砖加瓦,不毁花草林木”。
于是,村里废弃的木料经过巧手工匠改造,成为点缀在村道上的艺术小品;村镇里擅长绘画的村民们主动请缨,为村舍村墙添上了五彩缤纷的墙绘;而在援滇资金的支持下,破败的道路平整了、闲置的村舍修好了……到2022年底一期沪滇协作项目建设结束时,树打箐村焕然一新,一举获评云南省绿美村庄。
这一成绩让村民们欢欣鼓舞,希望更进一步参与乡村振兴建设。2023年,第二笔110万元沪滇协作资金再次投向云南宝山,树打箐村又一次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走在如今的树打箐村,会发现全村一半以上的农宅都有自己的小庭院,各式盆景姹紫嫣红,三分之一以上的庭院达到市级美丽庭院标准。董祥俊说,这些精心布置的庭院并非政府投资,而是村民自发建造,“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希望自己家也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主动出钱出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条整洁的小路将村民陈道福家的宅院一分为二,两侧摆满了各色盆景,陈家还在一侧设置了茶棚,游客来的时候,可以赏花品茗。其实,这里本来没有路,是陈家主动让出来的,“有了路,整个村子的观光路线就通畅了”。
政府支持和村民们主动参与,让村里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口井都有了名字,每一栋老宅都得到了保护,处处洋溢着家国情怀。蝶变后的百年老村,人与村、林、山怡然共生。
从形态改建1.0到产业集聚3.0
“如果说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提升是乡村振兴的1.0版本,那么推动村内产业升级,就是乡村振兴的2.0版本;未来,还要通过产业聚变,实现乡村振兴的3.0版本。”黄辉说,沪滇协作资金第一期、第二期的投入,撬动了树打箐村的原生动力。村庄的蜕变体现出“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也让各方都意识到百年古村的价值,越来越多的资源向小山村集聚。
面对越发广阔的发展空间,援滇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乘势而上,推动村内现有产业提质升级增效,并大力培育新型产业、创造增收点。
酿酒、养殖、万寿菊种植、盆景制作等是树打箐村原有的主要产业。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加上村内致富带头人引领,原有产业明显升级。2023年,村内酿造、养殖等支柱产业实现年创收80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9个;万寿菊种植、盆景制作、手工作坊、婚纱摄影等新业态则成为创收增长点。大小产业互联互推,有效带动客流、消费流增长,实现年创收5万元,全村产业培育和产业聚集小有成效。
农文旅联动发展,更成为朝气蓬勃的新产业,为百年古村落的未来发展打开空间。村里闲置的旧房屋经过修缮,让特色民宿、小卖部等有了载体;猪圈牛舍搬家了,可以改造成画坊、书吧、茶吧,丰富乡村游的体验;百年老宅等历史遗迹经过保护性修缮后,变成“乡愁馆”,村民和游客都看得津津有味;村庄内分散的土地全部聚合起来,流转到致富带头人手中,进一步发展万寿菊种植、水果采摘等特色观光农业……种种变化,让树打箐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2023年以来,每到节假日,日均客流量都超过500人次。
宣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上海援滇干部侯立平说,这些离不开当地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为树打箐村的产业发展设计了良性循环机制。具体来看,村内党员示范带头,把闲置的宅基地、废弃圈舍、百年老屋、小菜园等资产腾退流转出来,由党支部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资改造,村集体和村民按照“保底收益+入股比例+整村分红”的机制分红,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通过对村内“僵化”的资产资源“松筋动骨”,资源变成了资产、资产变成了股金、村民变成了股东,实现资产增值增效,在产业强村、产业富民上走出了新路。近年来,树打箐村共吸引业态建设投资500余万元,村民获得财产性收入28万元,预计每年创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如今,村里的亲子乐园和森林篮球场都造了起来,全部对村民和游客开放,水果采摘体验园、万寿菊观赏园也初具雏形,一年四季花香果香不断。除了吸引周边游客,树打箐村还酝酿通过发展“避暑经济”,吸引远途客群来村内长住。
这些天,村里又在谋划,是不是给森林篮球场加个顶。“篮球场启用后,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都爱来我们这打篮球,已经举办了好几场友谊赛。但我们这没有室内篮球场,一下雨就打不了球。有了顶盖,比赛可以风雨无阻。”董祥俊说,树打箐村的每一处改变,都是从当地村民的实际出发,改在百姓的心坎上。乡村振兴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安居乐业新画卷越画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