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晏彪
近来,媒体报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文学类刊物或版面做了相应的缩减或取舍。这本来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正常调整,却也引来一些文学热心人士的杞人之忧,认为文学会不会因为报刊调整而死亡,由此上升到了“文学命运”的高度。基于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大家议论的层面看,无论是说文学“必然死亡”还是“一定不朽”,都说明了一点:文学还是备受人们关注的,有死亡论的,亦有励志担当的,即使是“唱衰”者,亦是源自关心抑或是“恨铁不成钢”。各种议论纷纷亮明立场:“现实生活远比虚构的小说精彩。现在许多写小说的人,生活经验贫乏,学识浅薄,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多半是垃圾。谁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捡垃圾上?反观四大名著,经久不衰。不是没有人看小说散文,而是登载的垃圾太多。如此刊物,停了最好。”“现在读者尚还信仰神圣文学,可是已经不再看好文学领域掌控诸如讲座、发表、评奖及出版权的头头脑脑了。他们自说自话,自编自稿,自发自文,自领自奖,吃相尤其难看,精准统计一下还有多少读者自费订阅文学刊物,该是深深反思的时候了!”“舍弃手机阅读习惯,回到大众纸媒时代,大家伙能做到吗?”“传统生存技巧和纸质资料是文字和文明的最可靠的载体,如果有朝一日发生毁灭性历史事件,回到原始状态,现代文明成果变成一堆废墟和废铁,人类靠什么重新起源?”“文学怎么会死?是‘有人’走不通文学这条路,或者看不出文学的未来在哪里,于是对文学发出了绝望的哀鸣罢了”……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自从有了文学,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就向前迈了一个新的里程。文学承载和抒发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书写了历史,记录了朝代的更替。优秀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到今天,说明文学影响力的强大,让我们得以探寻古人的内心,探索千年以前人们的生活。文学的召唤为我们走向未来增添更多的信心、更大的动力、更坚定的力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如火箭神速,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代替文学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还为文学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工具箱。如科幻文学、动漫、影视作品,都与科技分不开,更与文学分不开,因为文学是影视、动漫和科幻的母本。
人是有死亡期限的,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则不会死亡。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作为、有贡献的人群,都会以中国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为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比如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时间,从公元前91年至今,时间跨度2100多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1085年至今,历940年;曹雪芹的《红楼梦》至今“活了”270年;离我们最近的鲁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出生,1936年10月19日逝世,只活了55岁,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至今也已经“活”了100多年……这样的道理,人类应该懂得:任何名人都不会躲过“寿终正寝”这一关,唯文学名著可以不朽永存。
魏文帝曹丕是文学大家,他的论著《典论·论文》给予文学极高的地位,认定文章是可以“不朽”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不仅看到文学具有治国经民的作用,而且把文学写作与政治上的建功立业等同起来。尤其他把文学写作与作家自身价值联系起来,认为文学写作是流芳千古、名垂史册的伟大事业,这是对作家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
文学不但“不朽”,许多名人通过阅读一本好书而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和成长,最终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杜甫年轻时家境贫寒,通过勤奋读书,最终成为唐朝文坛巨匠。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学,为了更好训练语言艺术,他想买一本明代的笑话书《谑浪》,可是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听说在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于是他决定把书抄回来慢慢研究。适值隆冬,侯宝林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多天往北京图书馆跑去,就是为了每天能抄一点,最后一部十几万字的图书硬是被他抄完,成为了相声大师。
文学是人类抒发情感、制造梦想、发泄情绪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这些恰恰是鼓励和支持人类继续生活的一种力量,一种勇气和一种精神支柱。人是有思想的,有编故事的能力与创造欲望,能幻想未来,这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文学是将人类的苦辣酸甜、美好与仇恨的故事编写出来的一种方法,一种表现。如果人类没有故事,没有思想,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了。文学不是表现高级人类或者贵族的专属,它属于每一个人,无论高低,无论贵贱,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诉求。所以,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不会死亡。
有人说:“文学与科学相比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科学是有直接作用的,但文学好像不具备这种直接转化成物质和财富的作用。”但我认为,文学对人的灵魂、心灵是有震慑力量的,有警醒作用的,有醍醐灌顶和教化作用的。文学最重要的是心性与修养,创新与揭示人性。善良与恶毒、好人与坏人共同博弈在这个世界。人类不亡,文学何亡?
笔者作为一名文学的爱好者、守护者,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是一部现实与未来、心灵与生活的“史记”。用文字在现实困境中突围,用文学在灵魂世界中舞蹈,用傲骨担起文学的兴衰,用虔诚书写对生命、家庭、信仰、理想、财富、爱情、科技等心中所爱的追求和祝福,去温暖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
文学不老,文学永恒。文学会在所有人的命运里相遇相爱,在柔软的身体里展现热血奔流。文学就是生命的基因,文学是写给上个时代的慰藉,写给这个时代嘱托,写给下个时代的寄语。有使命感的作家将文学基因传给下一代,百年以后、千年以后,这“基因”仍然会代代相传,永远流传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