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5亿元,增长6%;新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跃居泰州第一;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着1月14日上午泰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开幕,最新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其中频频闪现的“兴化元素”展现了2024年兴化的担当与作为。
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兴化市2024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6%。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兴化市在重大项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资源禀赋优势发挥方面的持续努力。
在重大项目推进方面,兴化市全面压实项目工作责任,总投资53.6亿元的兴达高性能钢帘线项目顺利开工,实现了50亿元重特大项目零的突破。年初制定的拟开工“三比一提升”重大项目清单和推进计划表得到有效落实,由市领导挂钩主攻的50亿元、省重大、10亿元以上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全年新开工“三比一提升”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238.9亿元,均比2023年实现翻番,与沿江市(区)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9个,省重大项目6个,列泰州第二。
图源:兴化发布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兴化市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兴化市粮食单产连续八年保持江苏省首位,高标准农田建成率80.8%,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74个。工业方面,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3家,新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5家,认定数、净增数连续两年均居泰州市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跃居泰州第一。此外,创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家,创成数连续两年列泰州第一。海洋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为泰州唯一。
在资源禀赋优势发挥方面,兴化市以片区建设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优化服务为支撑,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强力推进特色片区规划建设,排出拟收储低效地块超过4000亩,规划建设特种合金、高端不锈钢制品、健康食品、铸造、现代农业等九个特色产业片区,为重特大项目落地提前做好要素保障。同时,在兴化经济开发区选址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飞地模式”。
城乡建设亮点纷呈
2024年以来,兴化市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24年12月12日,兴化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为当年全国唯一获批的城市。同年,兴化市被选为全省唯一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规划各类片区项目686个,计划总投资超152亿元。首批启动1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确定4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其中3个片区入选省级重点片区培育名单。
图源:兴化发布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兴化市完成了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47549户,60个纳入省民生实事整村推进村完成改厕任务。同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235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任务,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率达60%左右。此外,还建设了农村生态河道351公里,全市农村生态河道建成率达56.8%。
在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方面,兴化市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13个小区,改造建筑总面积约12.97万平方米,惠及1230户业主。改造项目主要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屋面渗漏、墙面破损、楼道翻新、疏通供排水管网、增加安全设施等问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兴化市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2024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17.6公里,改善了农村住房条件,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99户,改善农房3425户。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兴化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4年,兴化市将全部财力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月243元提高到263元,涉及人员36万人左右;居民医保补助从750元提高到780元,涉及人员101万人左右;城乡低保标准补差提标到每人每月830元,涉及人员1.53万人左右;农村特困补助从每月1040元提高到1079元,涉及人员1.17万人左右,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就业方面,兴化市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开发了就业见习岗位1000个。同时,通过发放创业富民贷款和各类就业补贴补助等措施,支持成功自主创业和城镇新增就业。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7万人。
在教育方面,兴化市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2024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结果,兴化市第一中学晋评为省四星级高中。
图源:兴化发布
在医疗卫生方面,兴化市加快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步伐和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兴化市还注重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2024年,全市举办了多场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兴化市的文化软实力。
文/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