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卢成汉
通讯员李莹严娟娟罗浩
台上黄梅戏“说”垃圾分类,台下市民踊跃参与烟头换绿植、“有毒”换有爱等兑换活动。1月17日,由武汉环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蔡甸区2025年“武汉以我为荣”生活垃圾分类迎春会文明实践活动别开生面,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围观与参与。
黄梅戏“说”垃圾分类
一位婆婆随意扔垃圾,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上前引导老人,将垃圾投放到四分类的垃圾分类桶中。情景剧《回收达人》中,表演者采用黄梅戏和方言,诙谐幽默的表演,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展现得通俗易懂。一位观众说,这样喜闻乐见的节目,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今后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三句半《垃圾分类新时尚》表演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观看演出的刘爹爹说,看了节目,才知道应该在家分好垃圾,出门投放到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内。
“机关食堂内,要设置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桶,如果还有油水分离器,那就更完美了。”金牌宣讲员现身说法。这时,屏幕上显示,某食堂餐桌上的餐盘中,剩下的饭菜还不少,“这是一种浪费,应该按需取餐,用行动践行光盘行动。”
活动中,蔡甸区4名生活垃圾分类“金牌宣讲员”,分别进行公共机构宣讲、乡村宣讲、垃圾分类进校园宣讲和悦分悦美巾帼志愿服务队宣讲,简洁明了地告诉大家该如何分类,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就是共建美好家园的具体体现。
活动现场,蔡甸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涂前宾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积极践行生活垃圾分类,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蔡甸区现已基本完成四类生活垃圾的投放站点全覆盖,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运行架构基本建立并逐渐完善。垃圾分类“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持续掀起热潮,营造了浓厚的“分类”氛围,逐渐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蔡甸模式”。
烟头换绿植供不应求
台上宣讲垃圾分类,台下居民踊跃参与。在活动现场的烟头换绿植专区,60余盆绿植,很快被兑换一空。
“我这是刚从文化广场这边的绿化带中捡来的烟头。”85岁的吴方金爹爹将一袋装有20个烟头的塑料袋,交给现场的工作人员,经过清点,有21个烟头。老人兑换了一盆多肉盆栽。
而读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曾瑞泽,捡来了50个烟头,工作人员给他兑换了一盆绿萝。他告诉记者,这些烟头,是他与妈妈一起,在小区里捡的。平时,妈妈还带他到蔡甸江滩捡拾各种垃圾,分好类后,都投放到分类垃圾桶中。
记者看到,不到一个小时,现场的60多盆绿植,就被居民兑换一空,供不应求。
“烟头虽小,却点燃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蔡甸区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介绍,烟头换绿植活动,该区坚持了4年,每个月在中百仓储店门前,集中兑现一次。4年来,先后兑换了2400多盆绿植,折算成烟头,超过7万个,推进了无废城市的建设。
桶边督导送“分”到家
2024年11月以来,武汉环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参与蔡甸区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聚集志愿者和下沉党员的力量,分时段在该区81个示范小区、57个示范行政村,坚持推行桶边督导,送积分给居民,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
武汉环投工作人员介绍,每天上午8时至10时,晚上6时至8时,桶边督导员在小区分类垃圾桶边上岗。对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起初只要投放就送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洗洁精、抽纸等生活用品。”
一段时间后,居民逐渐适应,要求居民投放垃圾时要破袋核查,对分类准确的居民,送5个积分。对未破袋的居民,送1个积分。通过积分激励机制,居民开始注重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蔡甸区的恒瑞上城小区,有800多户居民,通过积分激励措施,居民分类的准确率大为提高。居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并不难,在家准备两个桶,干湿分开投放。她家4年获得积分超过1万分,用积分兑换了垃圾袋、洗洁精和抽纸。
武汉环投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践行武汉环投集团构建固废综合处置一体化战略目标,锚定环卫运营服务市场,与各方携手共进,推动蔡甸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共同缔造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