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正在加速优胜劣汰。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存续登记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083家,同比减少810家。
“从最多时的1.5万家下降到目前的1.2万家,大概率很快会下降到1万家以下,而且很多机构已经沦为‘僵尸机构’。”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于1月16日在融中2025(第14届)中国资本年会上称。
刘昼称,当前创投市场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募资端看,2024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有限合伙人)的出资金额合计占比达81.2%,国资LP已成为国内VC/PE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LP国资化可以缓解短期问题,但不能真正解决行业“募资难”的长期问题。社会化、商业化资本的同步增长和投入,是助力创投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资LP给行业提供了更多资金,但同时市场化LP的严重缺失。”融中董事长朱闪会上提到,这也使得2024年,股权投资市场在募资和投资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朱闪称,募资方面,2024年新设立基金中规模在1亿元左右的基金数量占比高达54.21%,但其募资总额仅占4.33%;而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基金数量仅占0.43%,却在募资总额中占比高达17.08%。
投资方面,全市场平均投资数量仅为3笔,平均投资金额为2亿元。而国资GP的平均投资数量则为12.54笔,平均投资金额为9.88亿元。国资GP的平均投资数量和金额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小机构则基本停摆,出手频率大幅降低。
在退出端,难度同样不小。
会上,朱闪给出了一组数据,2024年,IPO退出大幅下滑,全年仅100家公司成功IPO,同比锐减68.05%;首发募资金额仅673.53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同时,422家企业撤回材料,15家终止上市,过会率仅9.3%。
“在IPO阶段性放缓的背景下,高库存、低流动性加上一二级市场价差缩窄。”刘昼说,行业面临每年万亿资金进入和千亿资金退出之间的挑战。
“退出难短时间内很难解决,不过2025年募资难有望适度缓解,”朱闪预计,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险资、证券公司、国央企对私募股权的投资会增加。今年国务院办公厅的“1号文”明确提出,创业类投资基金更多要采用母子基金投资模式,鼓励取消或降低返投比例,强调市场化和专业化,也会为市场化投资机构带来更多的源头活水。
此外,朱闪认为,2024年是大模型发展的关键起点,在此基础上,上游的算力资源、中间的编译层、下游的应用工具,都蕴含投资机会;同时,先进制造也是重点关注领域,包括智能装备、航天、航空、新材料等细分行业,此外,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大,消费投资也将逐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