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张金保:发展儿科线上诊疗,医疗健康咨询仍有提升空间

新京报 2025-01-18 05:09:45

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在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北京要完善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控体系,加强儿科、精神心理、康复护理等专科建设。

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张金保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两年,儿科医院为应对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流行,对资源调配、门诊设计、诊疗流程做出了优化与探索。该院也在推进线上诊疗,以增补线下空间、腾挪初诊号源。

不过,互联网医疗仍属新生事物,线上诊疗的医疗健康咨询等仍有提升空间。

新增门诊、调整流程,应对呼吸道疾病季节性流行

新京报:每年冬春季都容易有孩子患流感或支原体肺炎的情况,儿科医院是孩子健康的重要守护者,首儿所是北京最主要的两所儿童医院之一,怎么应对呼吸道疾病季节性流行?

张金保:儿科医院确实能比较明显地感受到呼吸道疾病季节性流行的就诊压力。2024年10月以来,首儿所门急诊诊疗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作为医疗机构,我们首先是尽可能地优化调配资源进行患儿救治,一方面是抽调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支援门急诊,充实一线力量;另一方面,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疗专项培训,提升应对能力。对于急危重症患儿,各科室要加强协作,让转诊流程更加畅通。除了临床医护,我们也安排行政后勤人员在门急诊维护秩序、分流人员、解答患者咨询、指导使用自助机。

这一次流行季,首儿所开设了“呼吸道感染输液复诊门诊”和“难治性肺炎门诊”。对于需要连续输液治疗的患者,由接诊医生为患儿预约次日“呼吸道感染输液复诊门诊”号源,家长次日可快速进行开药、输液治疗。“难治性肺炎门诊”可为疑难、危重呼吸道感染患儿制定治疗方案,保障该类患儿的治疗效果与医疗安全。

在治疗的同时,医院也加强疾病监测,每周统计门急诊及住院患儿的呼吸道病原感染情况,了解当前病原流行趋势,为医院资源调配提供依据。同时,将数据上报国家疾控局预警监测司,为研判当前儿童呼吸道病原流行趋势提供数据支持。

新京报:带孩子就诊本身就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经常是全家出动。流行季患儿变多,等待时间较长,一些家长会更加焦虑,在缩短等候时间方面是否还有优化空间?

张金保:医疗机构始终在不断探索提高效率缩短时间的办法。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结合首儿所病原监测情况,急诊内科、内科综合门诊可以为部分患儿提前开具末梢血血常规、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抗体等检查,这样家长就不用反复出入诊室,就诊更顺畅。

我们也利用信息化手段,去年9月在内科综合门诊、呼吸内科门诊上线了“诊前预问诊”功能,在诊前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功能上线以来,内科综合候诊时间较2023年同期缩短10.55分钟,呼吸内科候诊时间较同期缩短了9.49分钟。对于病情好转、居家康复的患儿,可通过首儿所互联网医院的“呼吸道感染复诊门诊”进行线上复诊。

94.8万人次患者线上看病,收费标准有待明确

新京报:首儿所比较早地开设了互联网医院,实际运行起来是否顺利?家长们接受度高吗?

张金保: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初衷是用线上空间增补线下空间。首儿所在2020年5月、2021年6月先后通过了互联网诊疗资质、互联网医院评审。截至2024年底,线上累计服务患者94.8万人次,在全市医疗机构居于首位。

互联网诊疗尤其对于复诊患者和慢病患者是非常便捷高效的,同时也能释放线下医疗资源,腾挪给初诊患者、疑难病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我想,患儿和家长能体会到这一便利性。

新京报:互联网诊疗属于新生事物,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张金保:我认为有三点可以更加完善。首先是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创新方面,针对医疗健康咨询等新服务,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线上线下医疗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标准方面,可明确医疗健康咨询的定义内涵,为公立医疗机构此项业务提供定价指导或标准;在医疗质量方面,则需要加强互联网在线咨询监管,细化主体责任,明确各方监管职责,将其质量管理纳入医疗机构整体监管,健全法规,严惩违规,保障患者安全。

新京报:跳出具体的某个医疗机构,互联网诊疗在整个儿科分级诊疗上如何发挥作用?

张金保:互联网能打破医疗服务时空限制,家长可以与儿科医生进行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远程会诊,解决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儿科医生短缺等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联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使病情较轻的患儿更愿意在基层就诊,从而减轻上级医院的压力,超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复杂疑难病例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远程会诊或转诊,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通过线上培训、远程教学等方式,基层儿科医生也可以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儿科医疗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

去年增开精神心理科,一号难求

新京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儿科、精神心理等专科建设。首儿所最近新增了精神科,开设的契机是什么?

张金保:2024年,北京市卫健委等13委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市支持儿童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2026年)的通知,鼓励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强化儿童疾病预防和健康服务管理;关注躯体疾病患儿心理健康需求,加强人文关怀,提供心理支持等。这为首儿所2024年开办精神心理科提供了契机。

新京报:科室运行情况怎么样?来就诊的患儿多吗?

张金保:精神心理科开诊以来,一直处于一号难求的状况,我们有一位资深专家出诊,平均日门诊量20人次。根据诊疗需要,我们将加快引进精神心理专业的检查和治疗设备。根据患儿及家长的需要,目前已开展了5期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未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随着儿科、精神心理科等学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定能够更好地惠及患儿,全方位守护好孩子们的健康。

新京报记者戴轩

0 阅读:1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