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任珊孙宏阳张蕾刘苏雅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抓好就业这个民生头等大事。如何深挖就业岗位?怎样促进高质量就业?人大代表围绕就业这件“民生头等大事”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提升供需双方匹配度
“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从供给端、需求端共同发力。”市人大代表、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直言。
市人大代表、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袁民所在的招聘网站就为供给端和需求端搭建了一个平台。“我们的平台月活跃用户在6000万左右。”袁民说,对于招聘职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会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进行匹配,不断提升匹配精准度和用户体验、提升求职招聘效率。
袁民也提到,高质量就业归根结底要靠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提高学科专业与市场对接度
市人大代表、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巍分享了学校在帮扶学生就业方面的策略:一方面,校领导带队访企拓岗,且“访企必谈就业、拓岗必带学生”;另一方面,学校与出版印刷行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力促毕业生精准对口就业。
王巍认为,从高校内部着手,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升人才供需适配度,促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同时,主动做好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动态调整,提高学科专业方向与市场对接的敏感度,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童之磊也认为,北京高校、职业学校等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应该更切中行业需求,尤其是目前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新兴技术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此类技术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他们在就业时才会更有竞争力。”市人大代表、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盼月表示,更强的综合能力对应着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要帮助学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既要通过授课打牢专业理论基础,也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当前,不少高校在拓展学生实践渠道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对此张盼月建议,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尽可能磨合教学评价体系上的差异,统一考核标准,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让企业有动力去培养新人
站在企业角度,童之磊坦言,招聘应届毕业生会面对很多挑战,比如相较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很多部门更希望招入“熟手”。虽然企业内部建立了培训机制,但这个“上手”过程需花费时间、人力成本,还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风险。
对此,童之磊建议,可以探索建立人才保留机制,让企业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培养新人。同时,企业可将招聘阶段“前置”,设置大批实习、兼职岗位,与高校建立协同机制,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进入企业练手,既能锻炼大学生职业技能,也能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
袁民也建议,实施激励政策,吸引和支持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应届生需要一个学习培训过程才能胜任工作,加大对招聘应届生企业的稳岗补贴、社保减免等政策力度,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同向发力,也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协同聚力,共同形成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王巍建议,外部力量支持上,除了政府搭平台、企业扩岗位外,应重视深化分行业、分区域就业市场的建设。行业协会作为掌握行业资源的社会力量,可以在促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意见,人社、教育等部门将统筹全市各方力量,发挥“政府+市场”作用,今年将归集发布不少于1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同时,全市创造更多高品质的就业岗位,促进市民就好业、好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