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王朔发表了一篇《我看金庸》,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强烈抨击,并称:“四大天

后妃秘史 2025-01-18 18:54:52

1999年,王朔发表了一篇《我看金庸》,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强烈抨击,并称:“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剧和金庸小说是“四大俗””。 2010年,李敖说:“我看不起金庸,他写的武侠小说都是垃圾,是下流。”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人们阅读大部头小说的兴趣降低了。当然,网络小说还是很受欢迎的。流行文化二三十年就要变个样,以前的长篇通俗小说拍成电视还有人看,如果读原著,估计能看进去的人不多。 好比金庸武侠小说,曾在大陆热卖几十年,金庸和他创作的那大侠,当真是家喻户晓。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每每在《神雕侠侣》中读到郭靖对杨过的这番劝慰,我的心里往往都会有某个敏感的地方在莫名感动。金庸的文字就是这么有魅力,最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轻松调动读者的心弦。 半个世纪前武侠小说从港台一路风靡到了大陆,甚至席卷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选出了“金古梁温”这武侠四大宗师。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四大宗师当中还是有个先后顺序,金庸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但正所谓“文人相轻”,就连当初的胡适、鲁迅等顶尖文坛大佬都没少受到批评,这金庸虽然是作品影响力最大,传播度最广的武侠小说作家,但也收到过不少指摘,其是在文人圈子里面,不少大佬级别的文坛巨孽都能批评过金庸,只不过金庸生性洒脱,对于外界的质疑声大多不理会罢了。 在金庸的众多批评者当中,王朔和李敖是名气最大的两个人。 1999年顶着“京圈大腕”光环的王朔曾经发表过一篇《我看金庸》,以批评金庸小说为引子,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小说也都被划入“港台文化”集体中枪。 王朔这篇《我看金庸》,论语言风格并不是逻辑严谨、力求让对方无懈可击的文学批评,而更接近普通读者的“读后感”乃至情感宣泄。 据说他对金庸小说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情节、语言、人物塑造、作品基调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情节,王朔提到一部“很厚的”的金书,认为情节重复、行文啰嗦,全部人彼此怀着莫名其妙的深仇大恨,而且就靠这些仇恨作为推动情节的大动力。人物之间永远不会好好说话,误会产生悲剧;主角自带光环很难死,实在不行要死了就机械降神。 然后是语言,王朔认为浙江话和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因此老金只好用死文字做文章,说是白话文实质仍是文言文。 最后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传递。我个人认为这是王朔批评得最到位的部分,金庸小说角色模式化的情况有没有?有。小说中“武功在手,正义我有”的意味有没有?也有。承袭“爽文”的衣钵,让读者代入主角边读边兴奋有没有?还是有。 模式化的角色读起来不费脑,堪称头脑按摩;横扫天下强者为胜的理念读起来很愉悦,“大快人心”;代入主角处处开挂的感觉很爽,仿佛自己也成了天选之子。说金庸“媚俗”,其实主要原因都在这里。 后来金庸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的小说第一次受到这种“猛烈攻击”。他笃信佛教,第一个反应是想起佛家的教导,遇事应该“八风不动”,但自己还做不到。 又想起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意思是人出名了,就可能有意料之外的赞誉,或者求全责备的批评,应该淡然处之。 对自己的作品,金庸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说自己有过“不虞之誉”,北师大几位教授编写的《二十世纪小说选》,把他的作品排在第四,北大中文系还讲授过《金庸小说研究》。王朔先生的批评,可能要求太多了些,自己能力有限,无可奈何。 金庸还开玩笑地说,“四大天王”、成龙和琼瑶自己都认识,没想到跟他们并列了。被冠以“四大俗”之称,而不是“四大寇”、“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了。 从这件事来看,金庸确实心胸开阔,大有谦谦君子之风。 说完了王朔我们再来说说李敖。金庸的老友李敖是个“嘴炮王”,虽然他们俩私交不错,但李敖并不会因此嘴下留情。 2010年,在一次节目中李敖毫不避讳的评价金庸:“我看不起金庸,写的什么玩意儿,用胡适的话讲那都是下流,他的武侠小说很垃圾。” 主持人问:“您看过没有?” 李敖不屑的说:“一个鸡蛋皇了你非得吃掉,才知道他是臭的吗?闻着味儿就行了,还华山论剑,论个屁剑,他自己都小气吧啦的。 武侠小说就是不入流的东西,里面的侠义,金庸一个都做不到。” 比如他曾经嘲讽金庸:“你不是信佛吗?那你亿万家产干嘛还不捐了?” 虽然这番话确实听起来有些无理取闹,但金庸的确也不好回应。 金庸不回应李敖,其实也是觉得李敖的有些批判很有道理,自己能够有所借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所以他没必要因此跟李敖来一番文字上的唇枪舌战。 自古文无第一,文学作品就像饭菜,众口难调。不用说金庸,连李白写的诗在唐朝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被众多文人批评过。看小说不一定要跟风,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好的。

0 阅读:2
后妃秘史

后妃秘史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