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由中国船舶黄埔文冲建造的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在龙穴厂区举行下水暨命名仪式。
“同济”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2000吨级新一代绿色、静音、智能型综合科考船。该船由701所设计,总长81.5米,型宽15米,型深6.9米,设计航速15节,续航力8000海里,自持力45人35天,采用国产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拥有UnderWater Noise 2和i-ship(R1,No,E,I)附加标志。
“同济”号是一艘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作业型ROV、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及多种类无人系统,并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的科考船。可以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大气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海底地形与地貌、底质与构造、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综合调查以及海洋调查装备试验等工作,亦可承担故障检测、维修、敷设及后冲埋、海底路由调查及扫测、风电工程勘察等的海上工程任务。
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主持了“同济”号的外观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其中,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担任总设计师,负责主创构思和设计总控;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郁新安副教授、杨文庆教授带领学生团队负责外形态设计;郭泠负责内环境设计;杜钦副教授负责平面和CMF涂装设计;科考船技术总监周宁研究员提供可行性建议;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杨帆教授负责局部结构的形貌优化。设计团队希望将科考船设计成为一个“漂浮的创新社区”,其外观像一个时尚的现代建筑,船内则如同“社区”和“家”一般温馨。
在基于数字化的外形态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提取了“沉积”与“流动”的地质形态,通过层叠的上层建筑、流畅的曲线轮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集成的空间布局,使其脱离一般船舶粗犷的工业属性,呈现出轻巧和高级的设计意向。上层建筑靠近船首的位置采用较大的倾角,呈现出飘逸和整体的流线形态,而从上建尾部平台配合舷梯呈现有节奏的空间落差,形成类似度假酒店的平台环境。
船内环境设计小组针对科研人员、船长、船员和专家等不同用户需求,全面考虑色彩、材料、使用习惯和灯光,量身定制居住空间,提升舒适度,同时融入了智能化设施。在船舱打造出用户的情感地图,不仅强化了各功能区的特色,也让用户在空间中感受到归属感。此外,通过科学的色彩组合,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让船内环境更显生机。
该船于2024年4月开工建造,现已完成船台建造工作,下水后转入舾装和试航后,计划于2025年5月交船。该船建成后将用于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学生海上实习等需求,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装备保障。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建设一艘世界一流的海洋科考船,是同济海洋人多年的心愿。海洋科考船不仅仅是同济师生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装备保障,也将是传承弘扬同济精神、同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七〇一所所长卢晓晖表示,该船装备了先进的智能系统、直流母排与吊舱推进系统,在各单位的大力帮助和配合下,突破了总体性能研究、智能系统设计、减振降噪等多项关键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达到同类型船舶先进水平,是我国科考船领域创新性最强的项目之一。
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兵表示,自签订建造合同,便配备强有力的项目团队,严把质量关,严控建造周期,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始终致力于将“同济”号打造成2000吨级深海科研旗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