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国家重要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摸清文物的“家底”极其重要。记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完成71万余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物复查,复查率超过93%。新发现文物5.2万余处。开展文物普查,可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只有摸清文物的“家底”,才能更好开展保护。
四次摸家底儿一次比一次细
第1次普查:从1956年至今
1956年2月,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4月,我国首次提出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具有开创意义。
第2次普查:1983年至1988年
1983年至1988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3次普查: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涉及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工业遗产、村落民居、乡土建筑首次进入文物普查范畴。
第4次普查:2023年11月至2026年6月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间跨度为2023年11月至2026年6月。本次文物普查有两大任务:一是对所有“三普”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核;二是对此前尚未登记,2012年以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本次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登记。
7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一一实地调查
此次普查,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摸清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状态等,在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里,国家级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起来占比不到4%。而剩下的大量低级别文物,寂静地散落在乡间田野、寻常巷陌。
所谓低级别文物,主要指市县级和尚未定级的文物。“低级别”并不意味“低价值”,很多低级别文物蕴藏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丰富。目前,第四次普查正在进行的实地文物调查,面对的就是大量低级别文物的复查和新登记。
重点文保单位每一处都有坐标点
文物的“体检”如何做?比如熊家冢墓地,它是荆楚故地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东周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之一,核心区域的占地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米。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博物馆古建部主任李正贵说:“难度非常大的是古遗址、古墓葬。因为古遗址、古墓葬的范围特别广、非常散,要把整个古墓群全部调查完,然后把每一个封土堆,每一个墓冢的坐标点打清楚。”
又比如全长11.28公里的荆州城墙,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始建于三国蜀将关羽所筑土城,其间经过了多次重修,目前现存的是明清府城墙。城墙剖面展现出不同时期荆州城墙的变迁。普查员告诉记者,对这种较长的线性遗产,在“四普”调查中,采用分组、分段的方式,同时采集,最后汇总数据。使用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采集原始经纬度数据,确保后期整理、绘制平面图更加便捷和真实。
北斗助力“四普”精准采集
此次文物普查,国家文物局专门创新研发了一套智慧化管理的数字信息系统。
在实地调查中,普查队员不仅要根据现场发现的残留物确定遗迹建成的年代、保存状况,还要记录遗迹的面积、方位和海拔,绘制平面图等,普查队充分运用国家文物局配发的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及地理信息测量与全景照片拍摄设备,对文物信息开展精准采集。借助这些先进设备,将此次“四普”文物登记信息表从之前的“GPS坐标”变成“本体边界坐标”,大大提高了对文物信息采集的精准度和全面性。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