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时间中的非遗,与停留在舌尖的美食如果相遇的话,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非遗美食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饮食智慧与地域文化,它们在岁月长河中经久不衰,靠的正是那份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精神的融合。而在岭南这片土壤上,广府饮茶、潮汕牛肉丸、双皮奶、盆菜、河粉、腊肠……多的是你吃不完的非遗美食。
1月18日,《我的非遗宝藏·美食之旅》在广州增城正果老街景区正式起航。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三七互娱、广州酒家、增城区正果镇共同举办。现场发布了《我的非遗宝藏·美食之旅》数字化产品,与此同时,以“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于美食中领略乡村振兴
周末的正果老街阳光明媚,随机走入街边的一家非遗店铺,都可以感受舌尖与美食的碰撞。活动现场,十几组家庭研学团沿着非遗美食地图,一个个深入打卡了正果老街上的非遗美食店铺。
正果街道丰富的非遗美食资源,就如同广东非遗美食的一个缩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孙璇提到,非遗美食,不仅以独特的风味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制作工艺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地域文化生动鲜活的代表。“借助数字化技术传统非遗美食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这不仅有利于大幅提升非遗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说起广州的美食文化,怎能不提起“早茶”?现场,还有来自广州酒家的粤菜大师傅向研学团成员们讲述广府饮茶文化的习俗与背后文化、早茶文化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故事,并现场指导研学团成员们制作早茶点心。
事实上,过去两年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三七互娱联合推出了《我的非遗宝藏·醒狮之旅》《我的非遗宝藏·龙舟之旅》数字产品,通过线上体验、编程制作等数字手段展现广东传统文化是如何被数字赋能的,吸引了众多非遗爱好者踊跃参与。同时,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等打造同名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涵。而聚焦非遗美食,今年的“美食之旅”更是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与活力。
非遗美食+数字化=乡村振兴?
正如三七互娱集团党委委员、公共事务总监李宜浓所说,“身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带来了无限机遇。”
在数字化中感受非遗传承
现场,由羊城晚报、三七互娱以及广州酒家联合开发的《我的非遗宝藏·美食之旅》数字产品正式发布,羊城晚报吉祥物“咩宝小狮弟”和三七互娱吉祥物“葱哥”化身广东美食知识小百科,将非遗美食故事娓娓道来,簇拥着用户了解更多广东美食的背后故事。通过数字化的形式,用户可以以线上互动的方式体验盆菜、广式腊味以及广府饮茶等这些餐桌上的非遗美食的制作工艺以及品类展示,并了解将非遗知识转化为产品互动背后的编程原理。
活动当天,《我的非遗宝藏·美食之旅》同名纪录片同步上线,粤菜烹饪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麦展飞,广式腊味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立平以及中国烹饪大师、广东省中式面点高级工程师郑渤将非遗故事娓娓道来。
三七互娱妙小程教研负责人郭威表示,数字化形式创新传播手段除了能提升趣味性与互动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外,还能够打破时空与地域限制,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与此同时,非遗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既保持文化的原真性,又使其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审美和认知习惯,是一个重要挑战。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非遗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会上,广州酒家集团食品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吴凯丽细致地介绍了广府饮茶习俗背后的“叹”茶含义、“一盅两件”的搭配讲究以及饮茶对于广东人情感沟通的纽带作用等等。
作为粤菜饮食文化当之无愧的杰出传承者,广州酒家近年来一直通过打造非遗科普活动、文化展览及影视宣传、中外文化交流等多样化活动形式,活态传承广府饮茶文化。为了突破时空限制,广州酒家打造了“地道点心,在哪都好吃”的移动茶楼场景,将时下流行的露营的方式与传统的饮茶方式相结合,将传统习俗进行深度活化。
结合正果镇荔枝、乌榄仁特色农产品,广州酒家匠心研制“荔枝酥”和“正果风味”广式五仁月饼。这正贴合了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所说的:“粤菜的灵魂,就是千万别越做越简单。”
根据林卫辉观察,很多地方申报了非遗美食,却疏忽于传播。“不去传播的非遗,就是躺在ICU里等待抢救的病人。只有传播开,让公众认知、让市场去决定是否能买单,才是健康持续的运转方式。”林卫辉强调,以数字化手段去赋能,就是符合当前的非遗传承现状的。
文丨记者杭莹刘佳宁孙绮曼
图丨记者严锦程廖梦君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