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医学生登上BMJ,怎么做到的?

新浪财经 2025-01-19 20:17:57

转自:医学界

撰文丨黄思宇

责编丨汪航

《英国医学杂志》(TheBMJ,IF=93.6)近日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下称上海九院)神经纤维瘤病团队文章,报告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临床病例。

文章第一作者刘珺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在读生,也是一名“00后”。她在导师李青峰教授和王智超副教授指导下,用6个多月时间撰文和修改,论文于去年12月12日成功在TheBMJ上发表。

究竟是多么罕见的病例能够登上医学“四大顶刊”?她如何发现这个罕见病例?投稿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波折?刘珺博士向“医学界”讲述了详细经过。

发表上海九院神经纤维瘤病团队文章,第一作者刘珺博士,通讯作者王智超副教授/截图自TheBMJ

令人吃惊的检查结果

此次登上TheBMJ的,是一个1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胸内脑脊膜膨出的罕见病例。

1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全身多处皮下肿物,如同体表长满泡泡一般,这些“泡泡”的本质都是神经纤维瘤。

它们也可能生长在内脏、脊柱、大脑等部位,使患者产生多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因此发生畸形或瘫痪,甚至可能恶变危及生命。

该病例中的X女士就是一名NF1患者,2023年底,53岁的她到上海九院神经纤维瘤病专病门诊就诊。

“患者是在女儿陪同下自己走进来的,虽然话不多,但精神状况还可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刘珺博士介绍,她和王智超副教授共同接诊了X女士。患者面部有一个巨大的丛状神经纤维瘤,他们接诊时的第一反应是,患者想来切掉面部的肿瘤。

然而,听患者的女儿陈述完病情,两人意识到,X女士的情况比他们预想的更加棘手。

据患者女儿讲述,X女士早年即被诊断为NF1。2017年,她开始出现咳嗽、气促等表现,但因为对生活影响不大,就没有太过重视。本次就诊约一年前,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加重,走一小段路就要停下来,休息后才能缓解,遂到当地医院检查。

当地医院为X女士安排了CT检查。检查结果让X女士和家人大吃一惊:患者的右侧胸腔被一个巨大的囊性病变完全占满,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气球上,让右侧肺部几乎完全萎陷。本应该位于胸部中央的气管和纵膈都被挤到了左侧。同时,患者的左侧胸腔内也有一个稍小的占位。

两处占位究竟是什么?患者辗转当地多家医院,得知有可能是神经纤维瘤、恶性肿瘤继发积液、脑脊膜膨出等。然而,没有一位医生能给出明确的诊断。

研究证实,NF1患者并发恶性肿瘤的风险高于常人。如果占位是恶性肿瘤,必须尽快治疗,防止肿瘤恶化和转移。

可是,得不到明确的诊断,就无法明确下一步的治疗方案。X女士和家人陷入了担忧……

如何明确诊断?

同样的问题也曾困扰刘珺博士和王智超副教授,以及TheBMJ的资深医学编辑。在文章修改过程中,编辑部就曾提问:如何明确巨大占位是脑脊膜膨出?

“脊膜包绕脊髓表面,正常情况下因为有脊椎的骨性保护不会膨出。但是,X女士因为NF1并发胸椎缺损,就像墙上少了块砖,脊膜从空隙里掉出来,形成一个小口袋。脑脊液流进口袋里,越积越多,最终占满了整个右侧胸腔。”刘珺博士解释。

实际上,过去神经纤维瘤病专病门诊也接诊过几例NF1伴胸内脑脊膜膨出的患者,但没有一例患者出现如此巨大的占位。刘珺博士告诉“医学界”,由于NF1伴脑脊膜膨出过于罕见,对于体内出现占位的NF1患者,必须要与神经纤维瘤进行鉴别。

去年12月,国内某三甲医院也接诊了一位气促、胸腔内出现巨大占位的女性患者。医生用胸腔镜辅助切口的方案,从其体内取出重达7斤的肿瘤,病理结果显示为神经纤维瘤。

值得注意的是,胸内脑脊膜膨出与神经纤维瘤的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在未区分二者的情况下使用胸腔镜,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是脑脊膜膨出,胸腔镜的器械一伸进去就把囊肿戳破了,整个胸腔都是脑脊液,场面根本没法收拾。”刘珺博士介绍,将脑脊膜膨出误诊为神经纤维瘤,还可能误导医生给患者开NF1靶向药,使患者接受不对症却昂贵的治疗。

为了充分鉴别诊断,科室在外院检查的基础上,为患者申请了核磁共振检查,发现T2加权序列上,两处占位都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信号强度均与脑脊液一致,而非神经纤维瘤通常显示的不均匀稍高信号。

上海九院神经纤维瘤病诊疗团队与胸外科、影像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等学科专家展开了一次多学科会诊讨论,专家们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两处占位均为脑脊膜膨出。

对于这名患者的治疗,参与多学科讨论的专家们认为可以采取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最佳方案是进行创面较大的开胸引流修补手术。通俗地说,就是将囊肿的一端结扎,封住“进水口”,再通过引流管释放脑脊液,然后进行修补。

鉴于患者胸腔内占位巨大,为了避免肺部压力瞬间解除可能导致的肺不张、肺水肿等问题,以及脑脊液大量流失引起低颅压带来的并发症,患者可能要经历多次手术,且对围术期护理和相应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总体而言,手术治疗的方案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专家们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方案与风险后,患者及其家属综合考虑手术风险与当前生活质量的影响,最终仍然选择了保守治疗的方案。

目前,患者接受定期随访和密切观察。如果呼吸困难的症状持续加重,或其它新发呼吸系统相关症状,就需要及时来院复查,并再次评估是否需要手术。

曾被NEJM拒稿

X女士离开后,上海九院神经纤维瘤病诊疗团队系统整理了该患者的资料,并对其病例特点进行回顾和讨论,王智超副教授在讨论过程中,敏锐地发掘了其罕见性及特殊性,并指导刘珺博士再去深入挖掘这一类型病例背后的机制,检索是否有过相关文献报道。

“在系统查阅了NF1相关呼吸系统表现的文献之后,我们发现这个患者的表现太不典型了,且是一个值得报道的病例。”刘珺博士告诉“医学界”。

许多医学顶刊都开设了病例专栏。与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文章相比,病例报告显得短小且省力,但许多病例本身具有值得挖掘与交流学习的临床价值。

将病例报告在几大顶刊发表,依托其在全世界较大的医学影响力与同行进行交流,是许多临床医生一直不断尝试并进行挑战的工作。

不过,能够登上顶刊的病例往往都具有“极其罕见”或“极具趣味”等鲜明特点,这也是许多医生认为依靠病例发顶刊“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X女士的病例有多罕见?刘珺博士介绍,NF1本身就是罕见病,其全球发病率约为1/2500。

NF1流行病学的数据尚且稀缺,而要寻找NF1伴呼吸困难的文献,更是如同大海捞针。

刘珺博士花费3个多月时间搜集、研读文献才推断出,所有NF1患者中有约10%的人会出现呼吸困难,出现呼吸困难的NF1患者中约10%伴有脑脊膜膨出。而脑脊膜膨出像X女士如此严重的病例,公开文献中更为少见。

去年5月,刘珺博士撰写完文章。一开始,她满怀期待地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投稿,却很快收到了拒信。

尽管有些沮丧,但刘珺博士没有放弃。在王智超副教授的指导下,她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发表过病例报道的影响力较大的医学杂志,最终将目光锁定于另一本开设病例专栏的医学顶刊——TheBMJ。

实际上,就在刘珺博士投稿不久前,TheBMJ也刊发了几个重点关注囊性病变的病例,与该病例患者表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给她增加了些许信心。

向TheBMJ投稿2个月后,编辑部发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编辑部咨询了许多医生的意见,他们也认为这个病例非常罕见,很有临床价值,可以推荐发表。

不过,编辑部也向刘珺博士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补充多学科会诊的详细记录、患者的胸部X光片等内容。考虑到核磁共振的诊断评估价值更大,此前科室并未给患者做X光检查。

收到修改意见时,患者已经离院数月,如何补充检查?

刘珺博士介绍,科室从2010年开始就将入院的每一位NF1患者的临床信息登记在专病数据库。在和王智超副教授讨论后,他们依据规范流程,借此联系到患者,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得到了她们的理解与支持,让她们在当地医院补上了X光检查。

后一轮返修中,TheBMJ编辑部又要求刘珺博士补充可能引起NF1患者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方法等。刘珺博士由此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在答编辑信中列出了一个总结了所有NF1呼吸困难相关文献的汇总表格,较为严谨地论述了NF1呼吸困难症状需要与肺间质性疾病、肿瘤压迫、肺动脉高压等症状进行鉴别。

同时,在回顾文献时,刘珺博士发现,相比于其它影像检查手段,核磁共振检查在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上海九院神经纤维瘤病团队的临床实践经验吻合。将这一回顾结果与编辑团队沟通后,编辑团队最终决定还是采用核磁共振图像进行病例展示。

历经将近两个月、共4轮的仔细修改,去年11月18日,编辑部终于正式接收了这一篇病例报道。

用病例发顶刊不只是运气

去年12月12日,上述文章在TheBMJ官网在线发表,2天后见刊。

这也意味着刘珺博士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收获了单篇93分以上的影响因子。许多人向刘珺博士表示祝贺,但也有人说,依靠单个病例发顶刊不过是“运气好”。

“运气是一部分因素,但也要基于对顶刊的了解。”刘珺博士告诉“医学界”,被NEJM拒稿后,王智超副教授和她仔细分析了原因,发现NEJM更倾向于发表有趣味性的病例和临床表现的照片,而非患者的诊断影像。

因此,在向TheBMJ投稿时,刘珺博士做了更多准备工作。她研读了病例专栏的大量往期文章,分析被采纳的病例有哪些特点,并学习如何使用TheBMJ病例专栏的语言风格,将患者长达7年多的诊疗史浓缩为短短的150多个英文单词,与王智超副教授反复沟通修改后,才小心翼翼地投出第一版文章。

在王智超副教授看来,刘珺博士此番能够斩获高分文章,也离不开上海九院整复外科在神经纤维瘤病领域近60年的深耕。

1969年,在张涤生院士带领下,上海九院整复外科最早在国内开设神经纤维瘤病专病门诊。在上海九院副院长、整复外科科主任李青峰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神经纤维瘤诊疗团队建立了上海九院神经纤维瘤病诊疗中心。

截至目前,中心已经接诊9000多名患者,是国内最大的神经纤维瘤病中心之一,还建立了病例数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神经纤维瘤病数据库,及全球最大的神经纤维瘤病临床样本库。

“只有看过这么多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之后,见到特殊病例才会意识到它的临床价值。如果对这个疾病不够了解,就只能建议转诊,也就错过了发顶刊的机会。”王智超副教授说,医生接诊的每一位患者都可能捧着“金子”走进来,成为珍贵、具有丰富临床价值的案例。

“中国医生不缺病例数,更需要的是‘慧眼识金’的能力。”王智超副教授说。

校对:臧恒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