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

墨寒雪儿 2025-01-19 20:35:16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简陋的环境中,凭借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开始了充满挑战的科研旅程。当时,设备极其有限,但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仍然通过不断努力,为中国的晶体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70年代,物构所的科学团队提出了“阴离子基团理论”,这为他们开发出BBO晶体铺平了道路。这一成就让国际光学界为之震惊,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智慧。紧接着,他们推出了性能更为出色的LBO晶体。然而,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KBBF晶体的发现。它填补了深紫外激光领域的空白,尤其是在芯片制造上,它成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组件,使得芯片可以做到更小更精细。KBBF晶体不仅加强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地位,还在国防、医疗及环境监测等方面显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用深紫外激光可以检测出肉眼无法看到的污染物,在医疗手术中实现毫厘不差的精细操作。

到了2009年,中国决定对KBBF晶体技术实行出口禁令,这让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这项技术垂涎三尺。尽管美国从2001年开始斥巨资试图突破这一技术壁垒,并在2016年宣称合成出KBBF晶体,但无论在激光转换效率还是稳定性上,美国的产品都与中国的存在显著差距。与此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们早已开始研发更先进的第二代非线性光学晶体,推出了LSBO晶体,进一步拓展了激光的应用领域,稳固了中国的领先地位。

这一科技历程离不开像陈创天这样的科学巨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克服诸多困难。虽然陈创天院士在2018年去世,但他的科研精神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推动他们不断探索与创新。

科学竞争如同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虽然中国在某些领域占据了优势,但美国的科技实力和资源投入同样不可小觑。中国的科学家们将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奋力前行,以开拓出更光明的未来。

0 阅读:4
墨寒雪儿

墨寒雪儿

黄浩淼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