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报道发现大量稀土矿,引发关注。特别是土耳其在2022年宣称发现全球第二大稀土矿,储量达到6.94亿吨,包括17种稀土金属中的10种。尽管资源丰富,土耳其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将这些稀土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
稀土资源被视为战略资源,但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开采、冶炼和深加工的技术环节。土耳其虽然储量惊人,但缺乏相应的稀土开发技术,难以进行大规模经济转化。因此,土耳其希望通过加入矿产安全伙伴关系组织(MSP)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并要求中国转让其领先的开采和加工技术。然而,这种“资源换技术”的方式忽略了专利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性。
中国能够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仅依靠资源储量,更多依托于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中国在稀土矿开采到深加工的每个环节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近期的技术突破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该研究所在稀土电驱开采技术上取得进展,既提升了采收率,又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也为全球稀土产业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稀土开发作为全球化议题,各国间的技术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中国拥有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却仍在积极推动技术输出与合作研发。
土耳其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单靠资源储量无法实现更高目标。与其急于追求短期利益,不如寻求与中国进行更深层次的技术合作,以平等互利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稀土资源。稀土资源的发现为各国带来了经济发展新机遇,也暴露了技术壁垒的问题。资源有限,而技术无限,这也是土耳其等国家需要认识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