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王秀芳
编者按:2025年贵州省两会已开幕,人民网推出两会系列访谈,倾听代表委员声音,持续关注两会热点。1月19日,贵州省政协委员、麻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金德标围绕“技术创新赋能蓝莓产业发展”这一话题接受人民网采访。
贵州是蓝莓产业样板省,全省种植面积约23万亩,年产量超1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作为贵州最大的蓝莓种植市(州),黔东南州共种植蓝莓18.68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3.92万亩、产量7.47万吨,累计产值14.77亿元。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贵州省政协委员、麻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金德标介绍,20世纪90年代起,州委、州政府就大力支持蓝莓产业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黔东南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先后实施蓝莓相关科技项目75项,突破了有机蓝莓栽培、病虫害防控、保鲜储运和果酒研发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金德标表示,黔东南蓝莓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单产与山东、云南等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是目前贵州无自主知识产权蓝莓品种,品种引进率100%,且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和病虫害的抗性不稳定;二是加工型企业占比少,产品多样性和规模效益不足,市场竞争能力弱。”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赋能蓝莓产业发展?金德标建议,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农村厅将蓝莓种质资源创制、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需求纳入省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并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加强与贵州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加大蓝莓产业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员”“科技副职”等人才选派,支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