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医生,让我们在社区就能配到孩子急需的特效药,解决许多麻烦。”日前,市民汪先生跑了一趟普陀区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儿子“续药”。孩子今年12岁,是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III型患者。
在这家社区医疗机构,最多时聚拢着6个这样的患儿家庭。特殊的情形背后,是一张特效药电子处方的暖心落地。
教科书上的罕见病,在社区并不罕见
攥着从打印机里吐出的处方单,汪先生与家庭医生万梦红匆匆道别,他得赶在药房打烊前去“提货”。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处方,在药房凭处方买到罕见病特效药,这是万梦红与好几个罕见病家庭的“默契操作”
万梦红是一名90后社区医生,说起脊髓性肌萎缩症,她特别感慨:“读书时在教科书上看到过这个病名,没想到在社区能一下子碰见好几位。”
万梦红难忘这张电子处方的起点:那是2023年,一名爸爸走进她的诊室。“你们这能不能开‘利司扑兰’?”曾先生的孩子才出生2个月,确诊为婴儿脊髓性肌萎缩症I型。
“为了维持生命,他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需要留置胃管维持营养,还要长期使用一种名为‘利司扑兰’的特效药。我们每个月都要去儿童医院开处方,再去药房买药,从挂号、排队到候诊,真的是焦头烂额!”曾先生听药房说,社区医疗机构开的处方也能用,于是到家门口的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听一番。
电子处方流转,即通过医保电子处方中心连接医院和药店两端,丰富了医院药品配置结构和患者的用药场景。2023年,上海市医保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上海市医保进一步支持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若干举措》,其中明确,在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的医保目录内的乙类药品,可参照甲类药品支付。比如,患者需要但社区尚未配备的药品,可由医生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到定点药店购买,享受与社区同等待遇。
全院“总动员”,电子处方流转真正“转”起来
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可落地情况如何?电子处方流转,该如何转?还真没人走过这条路。
万梦红和她所在的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决心探探路。全院经过协调,由家庭医生联动信息科、药剂科,一上午不到,这款罕见药社区电子处方流转的开具通道就“跑”通了。曾先生凭电子处方在定点药店买到特效药,并享受社区的医保报销比例。
“这款特效药一瓶售价3000多元,并且是按照孩子的体重、身高调整剂量的,有的孩子逐渐长大了,一个月要吃三瓶,那就是1万元左右的开销。”这两年,万梦红伴随着这些特殊患儿的成长。
因为第一张社区电子处方流转的走通,这家社区医疗机构在病友家长群里火了,最多时,万梦红同时服务6个这样的罕见病患儿家庭。从最初的开药流程,到患儿有发烧咳嗽抑或康复中遇到的问题,他们都会与万梦红联系。这份信任,也让万梦红与一个个家庭形成了独特的连接。
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汤军说,这个特殊处方的开具,如同社区医疗的“增值服务”,让好的政策有了好的落地。
“有的孩子我未必见得着面,因为病情进展,有的孩子下不了地,家长会发照片给我看。”万梦红多次说到一句话,“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就是一点点。”一名患儿家长说,就是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让他们这样的家庭在面临困境时感觉有人托着,感觉“又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