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文化文明的敬畏是神圣的,也是世俗的;是经典的,更是日常的。敬惜字纸,正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向文化传统致敬的“经典”与“日常”。所谓敬惜字纸,表面意义是指敬重与爱惜有字迹的纸,凡不用的字纸均要集中到“字纸炉”焚化,不得乱丢,不可用于包东西、抹桌子,更不得踩踏、坐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敬惜字纸,敬的是文字,而不是纸,故又称“惜字”。
致敬文字功用
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职用。首要功能是记录语言,汉字使汉语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而得以流传。其次是传承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古人对汉字的功能职用也有综合论述。比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唐代张彦远解释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淮南子·泰族训》又说:“仓颉之初作书,以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远。”《说文解字·叙》说,汉字是“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徐谦《桂杏联芳谱·敬字说》云:“盖字之有功于世也伟矣。昔仓颉造字,泄天地之机,开万物之智,发圣贤之秘,续道德之传,记古今之治乱,著人物之贤奸。若天下无字,万古如长夜。”
汉字的这些功能职用,在鲁迅先生看来具有“尊严性”和“神秘性”。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中国的字,到现在还很尊严,我们在墙壁上,就常常看见挂着写上‘敬惜字纸’的篓子。”人们叹服汉字的内在魅力、敬畏汉字的神奇功能,敬惜字纸的心理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汉字职能的尊重,也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尊重。
珍惜文字德惠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欲读书必先识字,敬字惜字才能对文化心生崇敬之情。《康熙教子秘语》称:“字乃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尔等切记!”文字是天地间最珍贵的宝贝,强调珍惜字纸,就是重视文字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敬惜字纸犹如惜粮尊亲,是个人成长与幸福的根基。北宋范仲淹在《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倡导“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清代余治曾《双惜会小引》把字当作“教之源”,将谷视作“养之源”,故字与谷之功等同于老师与父亲。字乃教化的基础,谷为民生的保障,敬惜字纸与敬惜谷物、尊亲敬师有机联系一起。费孝通从小接受良好家教,深受敬惜字纸传统的影响。他曾回忆说:“童年时我看到过我祖母把每一张有字的纸都要拾起来,聚在炉子里焚烧,并教育我们说要‘敬惜字纸’。”
我国自古就有敬惜字纸的教育传统。不少地方官府制定惜字章程,成立惜字局、惜字会、惜字社、敬字社、字纸会等,敬惜字纸成为书院的日常必修课。张焘在《津门杂记》中记,天津有“敬惜字纸社,曰崇文、曰广善、曰德文、曰拾遗”。
自宋元以来,但凡崇文惜字、尚学重教之处多建有惜字塔(宫、亭)、敬字塔(亭)、圣迹塔(亭)、文峰塔、字库塔等。例如,江苏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苏州府示谕敬惜字纸碑》《苏州府永禁污蔑字纸碑》。这都是“惜字”文化的载体。也有一些地名记录了对惜字文化的传承,比如四川省成都市惜字宫南(北)街和字库街,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和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高楼镇均有惜字村,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有惜字阁村,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有惜字洲村,等等。
传承文字习俗
惜字行为也与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渗透到了民间的日常生活,成为惜字传统形成的社会土壤。古语云:“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清净长流水,自然福禄永无穷。”《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称:“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固宜珍重爱惜。人们普遍相信,敬惜字纸是顺天心,合人道,为善举,善有善报,福禄寿毕至。
敬惜字纸的习俗还绵延至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维系全球华人文化传统的纽带。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与情感载体。敬惜字纸是对文字的崇拜,是对文化教育的敬重,是对中华文明的景仰,可以说是一种将文明与文化崇敬日常化的行为。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汪洋时代,虽然敬惜字纸的外在表现已迥异于过去,但是,我们对于汉字这一中华文化的精粹,仍然应葆有敬畏之心,传承弘扬崇文重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9日05版)